一、明確主題
大家好,我是文綜組的地理老師郝宏千,這是我第五次站在南明微演講的講臺上,前四次有講課程、講自我成長、也有分享觀點,還有一次是當點評嘉賓,那這次什么主題?學期開始便困擾著我,直到前段時間干老師來運城國際參加聽課、教研,教研中偶然提到的兩個詞---勞動、工作,才確定下演講主題。
干老師在教研中,提到了勞動和工作的區別(勞動只是為了獲得報酬,滿足生存需要;工作才具有創造性,有意義和價值),捫心自問,我在運城國際到底是勞動還是工作?
教學過程中我們每位老師、每個學科都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困境,你是否有破局之法?首先,你是否意識到你處于困局;其次,你從哪些維度分析處于何困局、為何會處于此困局;最后你制定了何種方案突圍?
二、借鑒、警醒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作者從財政的視角解釋朝代興替、制度變革,朝代興替表面有政治、軍事、皇帝個人等原因,其實背后是財政興衰的脈絡,只是我們沒深入從這個維度解讀。對比另一本講述政治制度演變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較。
這兩本從各自視角闡釋歷史演進的書和我今晚的演講主題到底有何相關?想和大家探討,這兩本書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僅僅是不同視角解讀歷史發展脈絡嗎?
這兩本書對于教學是否有價值?教學中,我們和學生觀察日常現象(材料)、提出問題、給出猜想、證明,最終歸納、總結規律、原理??偨Y的規律、原理不正是兩書作者專業的財政、政治視角(是作者分析歷史現象、史料探究而得),這有什么用?
可以提醒我們更好地審視我們當今的處境(學科面臨的問題),具有借鑒、警醒價值,你是否意識到已處危局,身處危局又如何破解?
其實也就是深入開發學科課程。這種適時自我省察、元認知的方式不正是我們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審辯式思維而最終需要獲得的智慧嗎?!
三、思維準備
智慧有何用?智慧用來解決問題,首先你要分析問題,才談得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用到何工具?這里的工具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這些又是何時培養、訓練出來的?
不就是平時的深度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審辯式思維),和我們從其它經驗(例如《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等書中)習得的嗎?
讀《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時,讓我還想到牟宗三先生的《歷史哲學》,里面第三部講楚漢爭霸,道出劉邦、張良為天才時代之人物,雖不能盡理卻能盡氣,造就西漢二百年盛世;第四部、第五部分為西漢理性超越和東漢內在理性之各二百年。西漢經過劉邦天才式的純樸發展,思想開化,直至孝武接受董仲舒而興儒,達到了理性超越之境界。東漢因光武“凝斂的理性人格”而造就了一內在理性,表現于政治者,諸如尚書、宰相、功臣、外戚、宦官、皇帝權力對列之局。氣、理性共同造就了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也清晰了財政視角下的朝代興替。
牟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為綜合的盡理盡氣精神。
然而大部分歷史并不能充分盡氣、盡理,因為都不具備,只是沿襲舊制,束縛于舊制度,最終走進死胡同,淹沒于歷史長河中。
四、成長、積淀
反觀我們的教學和人生,你是用氣開創格局,用理性補充,還是沿襲舊制,亦步亦趨,逐漸僵化,直至死亡。
上面講的都是些什么鬼?你平時是否有“心情”去思考這些?就要提到另外一本書---《社會學習理論》,這本書中提到獲得兩方面的心理成長,分別是一、調適性成長,即學會如何正確看待周圍世界,悅納自己,化解情緒沖突,減輕沉重的心理負荷,實現內心世界的和諧;二是發展性成長,即能夠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和特長,確立明確的生活目標,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快樂而有效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這兩種成長你是否已獲得?
當我們回答了這些問題,也從某層面上回答了我們到底是在勞動還是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