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一生(七)

當然,王陽明并不是想要給諸養和一家人難堪,不過對這樁婚事卻不太在意,當天里信步游逛,偶然走進了鐵柱宮。在鐵柱宮里,十七歲的王守仁遇見了一名道士在打坐,于是上前搭話。

這位道士是個健談的人,跟年幼的王守仁講了許多養生的學問。王守仁聽得入迷,竟然聽了整整一夜。知道第二天一早才想起自己的婚姻大事來。諸一家對于此有怎樣的憤懣,諸夫人對此是否心存芥蒂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從王守仁對他的岳父大人的祭文來看,諸養和對這位女婿一直是關愛有加,無論是后來的科舉失利還是其他,他總是語重心長的囑咐,以名節勉勵,使王守仁非常感動。

前面所說的道士給王守仁講了一夜的養生之術,應當是道家的修仙之術,所以才會令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如此著迷。但在后來的明武宗正德三年,王守仁在貴州的時候,有人翻來覆去地向他請教這世界上事都真的有錢修仙求道之術,不耐煩的王守仁終于寫信詳答,說自己八歲的時候沉迷于此,三十多年多去了,牙齒松動 頭發花白,眼睛只能看見一尺之外,耳朵只能聽到方圓許丈的范圍,又經常整月臥病不出,這就是修仙的成效。至于修仙、怪力亂神等現象的真實性,王守仁用他的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我也寫過類似的一篇文章《世界上真的有鬼神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新婚之后,王守仁在岳父那里住了相當長得一段時間,這期間對書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日復一日,手不輟筆。在回到京師前,幾箱紙張全部用盡,書法大為長進。后來王守仁提到這件事,說自己以前學習書法只曉得臨摹古帖,僅僅學得形似,后來提筆不易輕易落紙,久而久之便掌握了書之道。

弘治二年十二月,王守仁將夫人帶回了余姚老家。在路途中的一件事不得不提,因為在走水路經過江西廣信的時候,王守仁拜謁了當地的名儒婁諒,被婁諒的一番話改變了人生。

婁涼對王守仁講了宋儒格物之學,談到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圣人,王守仁大為感慨。


王陽明的一大重要的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后來“致良知”是前者的升級版本。回到塾師與王守仁的對話,王守仁說人生一等一的大事應該是讀書學圣賢。而老師與父親都對此不以為然,這就是“知”與“行”的分離。宋儒格物之學,具體來說就是朱熹版本的格物致知之道,是通往“天理”的方法,這個觀念早已成為讀書人的嘗試。

但是,在王守仁的那個時代,大家知識將這些只是看作是一種純粹的紙面知識,為了科舉才學的。考試的時候大家都對人人都可以做圣賢這句話口口是道,但真要到生活里,早就不知道望到哪兒去了。

所以王守仁從婁涼那學來的不是新知識,而是一種全新的態度和實踐精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