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到了斷舍離,今天就著這個話題再說說。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書籍也是名列熱銷榜。
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是在15年學生涯規劃師時聽王鵬老師略帶調侃說起他家夫人:聽了斷舍離的課程,回頭就把衣服什么的全扔了。第二天使勁買買買。很好玩。
其實,斷舍離并不是說舍棄我們需要的東西,而是整理整頓。
先在心里思索一下,家里的物品是不是這樣的:
有沒有堆滿櫥柜角落的米面油?
有沒有砌成堆的搶購卷紙?
有沒有囤到明年的保健品?(這是我,淚目 )
有沒有已經好幾年沒穿的衣服,卻還舍不得扔?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在于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對過去的懷念感。
搶購囤積一堆未來也許會用的物品,本質是對未來不確定而預備,告訴自己這些未來都是可以用上的。而真正用上的,又有多少呢?
我就是愛囤物的人,每年周年慶囤上能用一年的抽紙,可地方小啊,堆在架子頂層搖搖欲墜。
今年初囤保健品,護肝片可以吃到17年夏天了。
東西囤上了,心累不累?累!
東西堆得多我想使勁用完,東西快用完了我又焦慮想囤物了。也不省心。
囤物,首先占據你的真實空間價值。
古大講過一個案例:一對朋友舍不得過去的紀念物品,于是在中關村的房子里堆了10平米來存放。也就是說,這些物品占據了近80萬的空間價值。
堆在那兒不覺得,折算成價值還是挺可怕的。
這并不是個例。那天去學校拜訪,和公司司機聊起了周年慶。他說,他每年都會買幾大件紙品堆放在家里,占了小半個房間。瞧瞧,這不是身邊占用空間價值的真實案例么?
我自己也是這樣。堆了一架子的抽紙,置物盒里成堆的保健品,衣柜里已經很久不穿的衣服,這些都在占用我本就不多的空間。
怎么做到斷舍離?
明白一件事情:現在的便利,什么都可以即時買到。樓下超市里都有紙品,隨時可以買。海淘越來越發達,隨時都可以買到。并不需要囤太多物品。
明確一個理念:現在不需要的物品,只會占用現有的空間價值,花費現在的精力。未來可能需要的物品,放到未來有需求的時候再實現也并不晚。
只有物品才需要斷舍離嗎?
物品只是開始的一個點,最終的目的是調整心智模式。
過去不應該再繼續留念的人和事,需要斷舍離。
過去糾結的事件,是時候斷舍離了。
當我們明白了這樣的心智模式后,就會發現自己更輕松,更多是往前看,而不是留念過去。
當我舍棄掉無用的衣物后,留下的是清爽的空間,節約的是反復整理的精力。
當我舍棄曾放不下的糾結,就會明白一直往前走,日子總會好起來。
當我舍棄無意義的刷朋友圈,就會將時間更多花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你,開始斷舍離了嗎?
寫在簡書的第十二天
Merry Christ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