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的差別
以下內容自帶三分毒性,請謹慎閱讀,對由此引發的種種不適責任自負。
【陸氏解命說】[節選]
富人之所以富,是屬于自己的相對比別人多。
這個多之所以是多,是因為他接受了。當然他可能會有所選擇地接受,這個有選擇,他最有可能使用的標準是基于環境匹配的“投資”與“價值”。
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屬于自己的相對比別人少以及自認為少。
這個少之所以少,是因為他拒絕接受。當然他有可能會有所選擇的接受,這個有選擇,他最有可能使用的標準是符合自己的“習慣”和“情緒”。
人,只有在學會接受時,才算真正地學會了賺錢。
———陸煥之
如何驗證我的觀點?
首先在你閱讀時,當你看到這里的每一個字、詞匯、語句或者段落時,你必然會有感覺,或是情緒的波動,它是真實的,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感覺或是情緒時,請自己對此做一個判定。
那么,請問一下你自己,你的感覺是什么?你的情緒是什么?
根據長久的觀察和研究,對本文或類似文章,讀者存在以下情緒。
1.欣然的或淡淡的喜悅感。這種受度很真實,調研發現,這些讀者對觀點持同意態度和接受態度,進一步發現,他們的狀態首先是“富”,大部分人有“錢”。
2.持高度贊同或完全同意態度。這種感覺也很真實,但不一定持久。進一步發現,他們的狀態首先是需要或渴望“富”,一部分人有“錢”或曾經認為自己有“錢”、一部分人比較“窮”或是被證實為“窮”(不是沒有錢)。
3.懷疑。這種感覺是一種痛苦,部分懷疑者內心很不舒服,一部分人會表現為抗拒,不愿接受這個觀點,又有一部分人表現為開始尋求反證,另有一部分人表現為強烈的反對。進一步調研發現,這些人一部分是真“沒錢”,一部分正在掙錢的路上,一部分經常性投資失敗,一部分人的失敗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習慣。
我們的判定是,他們不富。不管他是否有錢或曾經有錢。
4.反感。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反感念頭。觀察發現,這些人在生活或事業中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和矛盾中,他們一方面希望獲得想要的成功,一方面懷疑一切(包括自己),他們很“窮”或者我們論證后判定:如果他們繼續下去,將形成不可逆的“窮困”,實際上,他們正處在困境之中,無力自拔。
反感和懷疑之中,存在一種人妄圖通過反證、打壓、諷刺、抗議等等來解除自己的既有情緒,但事實是,效果較差,而且這種情緒的反沖力可能在后續類似行為的不斷加強中對自己形成不可逆轉的“永久性”傷害。
當然還有很多情況,這里不一一舉例。
我想說的是,生活就是一面鏡子,或者環境是鏡子,無處不在,當你有所覺察時,當你知道有鏡子時,你會開始“覺醒”,但最終鏡子是否能夠發揮作用,則因人而異。
科學發現和證實,任何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念頭和資質,事實也不斷地證實,所有“成功人士”無不是打破自適,戰勝自我之后才有所成就的。
因此,我想說的是,你有選擇的權利。
你完全有能力決定自己是否需要改變。
你可以戰勝自己。
永遠不要做有錢的“窮”人,也不要做無錢的“富”人,更不要做無錢的“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