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托馬斯索維爾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在第一部分價格和市場中有個觀點很吸引人,為什么價格能調劑市場?為什么人為的調劑反而會滯后甚至出現事與愿違的情況?里面有個故事:
說的前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兩個人就市場的價格進行了討論,前蘇聯的總理不明白物品的價格不需要有專門的人來指導嗎?怎么保證人們都能得到食物?當時的蘇聯實行的是政府指導市場,所有的物品都是有專門的部門來規定價格,而英國走的市場經濟,撒切爾夫人說大意是她不知道,但是價格知道.....
因為蘇聯的專門指導政策,有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規定提高了鼴鼠皮毛的價格,于是導致人們都去捕獵,倉庫里堆滿了皮毛,然而實際人們需求又沒有,導致最后很多皮毛爛在了倉庫里。
還有一個例子說非洲殖民地獲得獨立的兩個國家,加納和鄰國科特迪瓦的兩個總統打賭:未來哪個國家會更繁榮。當時加納更富有且資源更豐富,科特迪瓦總統知道加納靠的政府運作經濟,而科特迪瓦踐行的自由市場,二十年之后,科特迪瓦當然人口實際收入超過了加納大多數人,結果,科特迪瓦經不起誘惑,開始控制國家大部分的經濟,反而加納開始實行自由市場,到現在,加納經濟在增長,而科特迪瓦的經濟卻開始在倒退。
我們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和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的變化,就之前深圳特區的實驗點,也讓人們見識到即便在同一個國家內,不同的經濟運行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
之前看到鴨綠江邊的視頻,只隔了一條江,兩岸截然不同的風景,冬天還會看到江對面的人提著桶去打水,其實在六十年前,我們和他們基本上差不多,時過境遷,因為選擇不同,結果出現了天壤之別。
曾經聽到一個故事,四五十年代的時候,中國經歷了多次天災人禍,于是在鴨綠江的一個村中的一個男子游過來江,去了對岸,因為那個時候對岸能吃的飽,就這樣過去了,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還在這邊,于是十幾年過去了,當他再次回國探親說是瘦的皮包骨頭,因為那邊不允許“移民”離開,所以再也不能回來,走的時候,家里人給他們夫妻兩個準備很多糧食,兩個人扛著過去,說就這些糧食都不可能運到家里,路上會被扣下很多,回去所剩無幾......
為什么價格能協調市場?而人為的調控卻不行呢?
因為價格能夠比任何計劃者都要快的整合信息,而這些信息正是計劃著發布命令的基礎。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做釘子生意的,如果知道某個地方的釘子非常便宜,一定會去買,這樣才能省更多的錢,你不可能還會買原來貴的釘子,當其他的商人也知道這里便宜后,也一定會去買,就會導致釘子價格上漲,直到價格和別的地方持平為止。
價格決定了供求,同樣品質的東西,人們更愿意買便宜的那個,因此,資金就會流向容易產價值的地方,就像水會流向低處,直到這個地方的水和其他地方一樣為止。
當人為的去調控某一物品的時候,雖然想法的是好的,但實際上很容易出現不可控的局面,歷史上的各種事件反復驗證了這種計劃超出了人類的能力,總會事與愿違。
市場的神奇之處在于:它能夠協調無數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