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時候每次聽到父母講起誰誰誰念過大學(xué),誰誰誰讀書多,就說這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后來長大發(fā)現(xiàn)這完全是兩碼事,真正的有文化應(yīng)該是一種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 ? ? ? ? ? ? ? ? ? ? ? ?
? ? ? 一位叫做“Judy”的空姐,在微博上講了一件關(guān)于劉詩詩的趣事。
因為是空姐,在飛機上服務(wù),Judy常會遇見各種大咖和明星。
但這些大咖和明星,都沒給她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直到前幾天,她遇見了劉詩詩。那一天,劉詩詩坐的是頭等艙。飛機落地后,Judy去整理頭等艙時,赫然發(fā)現(xiàn):劉詩詩座位上的被子竟然疊得整整齊齊。
Judy一下就被電到了:“以前頭等艙的客人,都是把被子團成一團,扔在腳底下就走了,沒想到詩詩竟會疊放整齊,我好感動。”
坐頭等艙的人,一般都是很有身份的人,但是臨走前疊被子的人卻這般少,偶爾有一個,空姐就會感動半天。
? ? ? ? 八一,陪媽媽逛街時遇到一位流浪歌手。聽完一曲后,我走過去,隨手把五元零錢扔進了那帽子里。
但接著,媽媽的舉動讓我大吃一驚。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輕輕將兩個硬幣放進了帽子里,并微笑著向流浪歌手點頭示意。
我媽,年輕時沒有念過多少書。但這一刻,我實在輸她太多。
對比這幾件事,我想起了白巖松的一句話: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學(xué)歷有多高。有學(xué)歷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xué)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
? ? ? 吳小閑講過另一個感人故事。一次,他跟著老總?cè)フ剺I(yè)務(wù),午餐時,便在酒店點了一桌菜。
吃飯中途,服務(wù)生端上一道特色菜,老總禮貌地說:“謝謝,我們不需要菜了。”
服務(wù)生解釋:“這道菜是免費贈送的。”
老總依然笑著回答:“免費的我們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費。”
飯畢,老總將吃剩的菜打了包。
回公司途中,老總將車子開得很慢,好像在打量什么。
吳小閑正納悶時,老總把車停了下來,拿起打包的食物,下車走到一位乞丐跟前,雙手遞了過去。
文化就是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
我在《人民日報》上看過另一個故事:
周末,侄兒跟著一華人去澳大利亞雪梨海域捕魚。每撒下一網(wǎng),總有收獲。可每次網(wǎng)拉上來后,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然后將其中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
他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
華人回答:“符合規(guī)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
他侄兒說:“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呀?”
華人淡淡一笑:“不是什么都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
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
什么是自由?
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著自己,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樣想的人,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美籍華人作家林達寫過一本《歷史深處的憂慮》,這本書呈現(xiàn)了一個事實:
美國既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最不自由的國家。
有一次,他陪中國朋友游覽美國大峽谷。朋友拿起可樂罐,就想扔進大峽谷:“這么深的峽谷,不干點什么多可惜呀!”
林達嚇了一跳,趕緊制止:“這是違法的。”
世界上最自由的美國,其實處處充滿了不自由:
在大街上拿著打開的酒瓶是違法的。
孩子哭鬧,家長上去就一巴掌,是違法的。
連在辦公室講黃段子,也是違法的……
很多中國人不理解,美國為何有如此多約束。其實正是因為這么多約束,才造就了美國的自由。
哲學(xué)家穆勒說:“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應(yīng)具備四種素養(yǎng):
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想想我們有多少時候,不需要別人提醒,就能夠有自覺的自省行為,就能夠盡可能為別人著想、幫助他人呢?言及此,就不得不說:“文化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