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系,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而我們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不斷地和別人比較的結果,例如自卑感。
001 什么是自卑感?
? ? ? ? 第一個使用“自卑感”這個詞的人是阿德勒。在德語中“自卑感”是一個關于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也就是說,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例如:我的體重一直在100斤左右浮動,我曾為此自卑。但換個角度想,若是這個體重放在唐朝那也許還不夠胖、不夠美,我不僅不會減肥,還得想著怎么增肥。
? ? ? 所以問題在于我如何看待這種體重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我對自己體重的感覺是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也就是人際關系)中產生的一種主觀上的“自卑感”。困擾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把自己的體重看成是優點還是缺點,這全憑我自己主觀決定。
002 區分“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 ? ? 阿德勒表示自卑感人人都有,并且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壞事。但要注意區別“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 ? ? “自卑情結”是一種復雜而反常的心理狀態,跟自卑感沒有關系。(就像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原本也是指一種對同性父母親的反常對抗心理。)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這樣的理論,這已經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疇,它是一種自卑情結。例如:因為我媽媽胖,我遺傳我媽媽,所以我沒法瘦下來。
? ? “自卑感”是關于自我價值判斷,它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例如,雖然我對我的體重感到自卑感,但正因為這種自卑,表明我對自己的身材是有要求的,所以我要比別人更加倍地去訓練,以達到對自我的要求。
003 自大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
? ? ? 雖然苦于強烈的自卑感,但卻沒有勇氣通過努力或成長之類的健全手段去進行改變。即便如此,又沒法忍受“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類的自卑情結,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由此衍生出另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優越情結”。
? ? ? 虛報履歷或者過度追逐名牌服飾等也屬于一種權勢張揚、具有優越情結的特點。這些情況都屬于“我”原本并不優秀或者并不特別,而通過把“我”和權勢相結合,似乎顯得“我”很優秀。這也就是“虛假優越感”。
? ? ? 如果真正地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擔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全是一種優越情結。借助權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
004? “夸耀不幸”也是另一種自卑
? ? ? “夸耀不幸”通過把自卑感尖銳化來實現異常優越感的模式。就是說那些津津樂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的人,很多人會用這種態度來使自己變成“特別的存在”。以自己的不幸作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擔心或束縛支配其言行。
? ? ? 例如:經常在某檔選秀節目里,選手們展示完才藝后,就開始訴說TA不幸的往事,但看多了以后總是令我很不舒服,而這種不適感就是來自于選手們“夸耀不幸”所傳遞的負能量。
? ? ?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其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人人都希望擺脫面對人生的無力狀態,繼而去“希望進步”或者“追求理想狀態”,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自卑感。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 ? ? 阿德勒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睕Q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