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有一個好朋友打電話祝我明天生日快樂。少女心的我臭不要臉的說,澄澄永遠十七歲!
以前的我對于生日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我僅僅認為這是普通的一天罷了。長大后,知道了分娩的痛苦相當于20根骨頭同時骨折,這讓我對生日的理解加深了一層:我的生日,就是媽媽的受難日。
出于好奇,我曾經百度過分娩的過程,試圖腦補母親分娩的場景,通過醫學上劃分的痛苦等級,類比感受分娩的痛:就在那一年的十月三日晚上,媽媽因為羊水破了,很快被送進了醫院,住進了產房。迎接她的將是十余個小時的分娩過程。首先是第一階段,間歇5~6分鐘的規律宮縮,經歷了11~12小時后,宮頸口已經完全擴張達了10厘米。之后便是胎兒娩出期。在經歷了產前震動和分娩時期的痛苦后,十月四日的早上九點,我終于降臨到了這個世界上。然而,媽媽的任務并沒有結束,她還要娩出胎盤。我實在是無法想象,記憶中膽小怕疼的媽媽是如何經歷這些苦痛賜予我生命,用長達十個月的辛苦和耐心換來我的第一聲啼哭。
有時候,我甚至會腦洞大開的想象,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會像她一樣經歷這些,成為一個孩子的母親。雖然我不知道能否做一個特別棒的媽媽,但是,我會像我媽媽愛我一樣,去呵護我的孩子。而那一年,我也不會再叫嚷著澄澄永遠十七歲,而是在經歷了十月的考驗后,坦然面對分娩的“成人禮”,邁向我的“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