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為什么有的人能夠天天寫不同的東西?就像雕爺在叫嚷這和菜頭這貨怎么能夠一天三更新,每一篇字數兩三千,都要沒有錯別字,還能夠抖機靈。
之前我也曾經想過這貨是不是有槍手,但是雕爺說他沒有,難道他一天到晚就在電腦面前碼字看新聞,不對,這貨時不時還發幾篇帥得驚人的游記回來,想不明白就是想不明白。
有的人是善于挖掘,他們上班遇見了什么見聞都可以作為總結或者感悟;有的人是因為他們有渠道,他們總是知道各種各樣的信息,匯總并且發表感概,再預測下就可以了,有的人是分析家,所有的新聞在他們眼中似乎都是浮云的東西,他們喜歡透過現象看本質,揮揮灑灑,一篇有理有據的東西就出來。
最近興互聯網思維,他們就說互聯網的興起發展未來趨勢;最近說大數據,就抓住現在的大公司,用以往我們毫不在乎的數字來分析,這這這就是靠大數據起身的啦,你們看大數據就是如此如此的有用;最近興互聯網金融,他們就一把手抓起余額寶,理財通就在比較分析,馬云如何翻云覆雨,馬化騰如何精密布局;最近在聊自媒體,他們就組團起來告訴我們就是自媒體,他們告訴你,他們有獨特的視野,他們有不一樣的觀點,他們就是一群與傳統媒體不一樣的人。
很多很多的信息就在手上飄來飄去,他們似乎抓緊潮流的方向。顯然,這些人都是看過《浪潮之巔》的,受過訓練的道中人,只要他們抓緊了時機,在浪潮來到的時候順勢而為,輕易就被打過來的浪送上頂尖。
這一切看似簡單,但是做起來就是不一樣。你要獨特的視野,哪里來?你要獨家的揭秘,哪里來?你要大數據,哪里來?
歸根還是得自己有料,沒有料你就什么都寫不出來。
我相信信息的投入和產出不是成正比的,大致是按照80/20的原則,至少要投入80%的信息量,才能夠產出20%的內容,不要跟我說誰誰不一樣,誰誰誰就是天賦異稟,大家都是普通人,你接受大家都是普通人的事實你會死啊。
寫東西的感概就是往往寫了那么一點點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嚴重的不夠用。池建強在《MacTalk》中說:高曉松為做《曉說》這期節目做足了很多的功課,第一季做完,高曉松就感覺他的知識就差不多都抖出來了,于是在準備做第二季的時候就趕緊去惡補,翻書看,補史料。
是吧,連高手都是這樣,知識不檢驗,不去用,好像以為自己胸中的墨水很多,其實一到寫出來,自己啥都沒有。
認識到這個事實是很殘酷的,就好像你去餐館叫上一盤水煮魚,一上來的時候看到上面都是魚片,很高興啊,夾上幾片之后就發現魚頭魚尾,再翻一翻,下面都是萵筍青菜。
我現在就似乎看到自己的萵筍青菜,再翻翻見底了。
有朋友問問我,你這樣寫,你怎么做到的?我就告訴他,只要想寫,你還是寫得出的。然后,他就告訴你,我跟你不一樣。我哪個去,你怎么就不一樣了,他就巴拉巴拉地說屬于他的各種各樣的情況給我聽。
好吧,你跟我不一樣,大家都是不一樣的,你的情況比較復雜,問題也比較多,要這樣那樣才能解決,嗯,我還建議你先不寫吧。然后他又轉個頭來說,但是我又想寫啊,怎么辦?
死循環了,這事沒法子解決,解鈴還須系鈴人,另請高明好了。
你這個不是沒有料的問題,終于繞回料的問題了,如何補料?這個問題就不要問了,大師說過:人蠢就要多讀書。
【千字文】cnfeat 出品
【微信號】:cnfeat
盡最大的誠意,但不知道會何時消失,如果可以,就不要「再試一次」。

【一期一會】
老白:知道你去拍電影,特意準備了一份大禮,只能幫到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