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很多時候別人不聽我們的建議,別人不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或者是去政府/銀行等機構辦理事情時,我們會發脾氣,甚至還會大聲責備別人這樣處理方式是有問題。
很多時候,我也會這樣,在以前還沒有關注心理學,還沒走入自我成長路上的時候,表現更加明顯。
當自我覺察足夠高的時候,事情邊發生,會同時不斷關注自己的內在。大禮物就在覺察中產生。
今天上午準備了資料,帶著去銀行辦理“學生互助金”自助扣款的事宜。
去到銀行,領了號就在那里等著,由于自己已經具備碎片化手機完成工作事務的能力,所以等待對于自己來說,并不算一件很難過的事情。
帶著耳機聽著歌,手機上用印象筆記整理著分享稿的素材。
然而聲音太大,還是讓我抬起了頭,取下了耳機。
兩位女士和大堂經理發生了爭執,原因是因為排隊排了很久,但是似乎沒有正常叫號。
看著這兩位女士和大堂經理爭執的過程,我清晰感受到我們習慣的語言表達方式都是指責。
有時候,這樣的方式似乎能夠達成所謂的目的,但是我們靜下來想想,這個過程給自己和對方又帶來什么感受呢?
我們可能會因為今天的爭執產生的不爽影響到工作狀態,甚至客戶關系,家庭關系,而這些隱性影響是我們很少去關注的。
往大里說,還會影響我們對一些職業中那些人的看法。
舉例:比如交警、銀行柜臺人員、政務中心辦事人員。
當然,我不得不承認每個工作都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但是并不代表這些人不需要理解和關愛。
后來問銀行人員,才知道平時都是三個柜臺,有一個柜臺的人員辭職了,今天就沒有來上班。而周一又是人最多的時候,所以辦理起來就特別慢。
銀行上班對于我們外人看來,是非常有面子的工作,但是真正去了解他們,并不一定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輕松。
看到他們的爭執讓我更加確信,指責別人這樣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滿足自己,和對方彼此的需要。
事情到此告一段落,我也確信自己是具備這樣的能力去表達溝通。然而,更大的禮物在后面。
等了一個多小時,終于輪到我,我把資料帶到柜臺準備辦理。
銀行的人員告訴我,你不是戶口本上的戶主,辦理未成年人的事項需要出生證明。
背景介紹一下:孩子的銀行卡是學校統一辦理的,我之前都使用這張卡存取過錢,但是很奇怪的就是互助金每次不能自動扣款。
仔細詢問了銀行柜員原因是怎么回事,銀行人員核對了信息并不是因為信息不全,說是很可能是他們系統升級時,信息真實性核對流程沒走,不是我的問題,但是不能給我辦理,需要我把出生證明帶去。
耐心地等了一個多小時后,卻不能辦理,關鍵是他們之前的業務流程漏洞,卻要讓我買單。
心里還是升起了情緒,我看了看手機,之前備份過出生證明的電子版,我問銀行是否可以打印出來。對方說不可以,還解釋說洗黑錢的問題。
對方越說我越有情緒,那個當下我盡可能覺察我的情緒來源于什么。
我的腦子里其實有一堆的對話......
“我按照基本的業務帶齊了資料,戶口本,身份證,現在還說要出生證明,還說因為我不是戶主才會需要,這是什么邏輯呀?!?/p>
于是,我就周旋在為什么要制定這個流程上,我是孩子的媽媽,一家人戶口本在一起,我帶著身份證、戶口本,以前是以前辦的卡(還不是新開卡)都不能解決問題。
因為帶著覺察,我理論了幾句覺得也無效,就離開了。
回來的路上,我問自己為什么會生氣,原來我特別渴望人性化,特別渴望流程的制定是符合人性便利需求的,而不僅僅為了安全因素做了更多讓自己工作不便、也讓他人不便的規則。
想到這里,我也就放松了下來,看到自己那份憤怒情緒背后的美好,是因為我渴望更多地彼此的方便,更多和諧的因素。
當我看到自己的需求后,我也就能體會作為金融機構的需求。
涉及到資金問題,安全肯定是第一位,他們何嘗不想便利,可是資金一旦有任何問題,都是很大的問題。
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銀行上班也只是他們的一份工作。
我在自己的內在完成了雙方的同理,當我有了對彼此的同理后,我開始思索自己做事情的方式可以改善哪些方面,讓自己盡可能避免這樣無謂地浪費時間還沒辦成事。
當一個人開始反思,不責備自己、不抱怨別人的時候,才是心智成熟的表現。
在印象筆記中,我建立了孩子證件清單。
下次再去辦理任何業務之前,看看把該帶的證件都帶上。
同時,我在印象筆記中寫下,如若再遇到不清晰的業務,可以提前打電話咨詢官方機構。
這個事件的發生,讓我想起我時間管理導師常常說他辦理護照等證件比別人快捷、不會反反復復很多次的事例,我想他能想到這些策略,是因為從心里上他已經跨越了被自我情緒掌控的這個階段。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反思。
反過來說,反思才會讓人成熟。
成熟的人才能創造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在心理學界,我一直喜歡的武志紅老師說過:“多數的痛苦,是關于自戀的痛苦?!币捕啻翁岬骄迡氲母拍睢?/p>
什么是“全能自戀”?
全能自戀,是每個人在嬰兒早期都具備的心理,即: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我的意愿來運轉。
巨嬰,指巨大的嬰兒,即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是由于在幼兒階段缺乏正確照顧而導致的心理缺失。
出生至6個月大的嬰兒都處于“全能自戀”狀態,即認為所有事情都能夠實現、所有需要都能被滿足。
但若這些需要無法得到監護者的準確照顧,嬰兒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并會演化成一種心理缺失,從而致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再次追求回到“全能自戀”的狀態。
成年人的全能自戀非常有殺傷力,可能導致一個人將其他人和萬物都當做自己的棋子來對待,而不能較好地尊重對方。
想想,在我們生活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于是退行到一個比較低級的心理發展狀態中去尋求滿足。比如發脾氣、謾罵、指責或者懲罰性語言。(退行,是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發明的詞匯)
很多和孩子發生沖突的家長,何嘗不是在遇到挫折時出現的一種心理退行呢?
嬰兒早期的自戀全能必須得到滿足,若不能被滿足,那就意味著嬰兒會陷入可怕的無助感中。
事實上也是,如果沒有大人的幫助,嬰兒連一只蒼蠅都對付不了。
所以好的母親要給嬰兒無微不至的照顧,及時滿足嬰兒的各種需求。
這樣嬰兒就會覺得自己是全能的,一餓就有乳房;一冷就有懷抱……
不過,想想完美的照顧是不存在的,所以,嬰兒的全能自戀也不會得到百分之百的滿足。
這也就是為什么自我成長如此重要。
假如嬰兒如果照顧得足夠好,就大致能獲得一種整體感的感覺:我基本對我的世界有所掌控。
有了這種感覺后,就基本上能獲得一些恰當的挫折了。(很多不太懂心理學的父母,錯誤理解了挫折教育)
但是如果嬰兒嚴重沒有得到滿足,他就無法獲得一種整體掌控感,也就永遠滯留在自戀全能的幻想里。
然而,我們曾經都是嬰兒,在嬰兒時期沒得到滿足的,會讓我們卡在全能自戀中。
在關于自戀的心理學研究中,我們把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己,一部分是他人或整個世界。
最好的級別是,是自信和熱情。
自信,即相信自己能做成自己想做的,并且有勝任感,效能感,自我價值感,同時很靠譜;
熱情指的是你還能滋養對方。
其次的級別是,是自大和對理想化外界。
自大,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缺乏一些事實支持,但還是有一些支持的;
理想化是很容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理想化,但也不至于看成全能的神。
較差的級別是,是疑病和恐懼。
疑病是自體虛弱的一種表現。
恐懼,指的是對外界客體還是有一些好感,但是他們嚴格而苛刻,你必須傾其所有,才能獲得他們的認可。
最差的級別是,是自戀妄想和被迫害妄想。
自戀妄想就覺得自己是神,無所不能,已然開悟,并且完全缺乏現實基礎;
被迫害妄想,覺得外面有個很牛逼的人,構建了一個體系來迫害自己,但也缺乏現實基礎。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強人,都是卡在全能自戀中。
他們從小不能獲得父母的支持,內化一個強大的父母,而是從小就學到:什么要靠自己。
這種人在事業的初期和中期,會有很理想化的目標,這種目標會讓他們取得很大成功。
但是你會發現,他們覺得自己像神一樣,可以滿足家人和員工的一切要求。
這會導致他們很容易有不切實際的目標,而且活得非常得累。
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只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而現實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所以為了保住他們理想化的想象,他們會逃避和否認現實問題。
比如他們不愿意做管理和財務,因為這些細致的工作都很現實,而且管理和財務也讓感覺受到束縛,破壞了他們的自戀全能,所以,財務和管理都會成為自戀者的敵人。
朱元璋之所以對知識分子產生敵意,不是只是因為知識分子不聽話,關鍵是知識分子的理性,是自戀全能的大敵。
如果民眾都崇拜他,全是瞎子,籠子,和僵尸,那他就可以不用看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了。
心理學家哈洛的實驗證明:養育孩子時,情感依戀重于物質滿足。
覺察自己的“全能自戀”,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