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這可能是我們最經常面對的結構,它有很好的性質,我們表達樹,分析樹,轉換樹,似乎樹也是非常適合人腦思考的一種模式。這里,我隨想幾個例子。
1. parse過程,輸入將符號流,根據一個BNF規則,翻譯輸出為語法樹,
1.1 BNF的表達
token作為原子,
and, or 兩種復合結點類型,表示順序和選擇,如果從復合結點連線到子結點,其實表示的是一個圖,而我們把遞歸處的子結點收起來,表示成一顆樹。
1.2 語法樹生成
這里只討論,最簡單的遞歸向下算法,是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遍歷1.1 的樹進行匹配,需要注意左遞歸問題,解決方法
1.2.1
改寫樹,為非左遞歸,此處也可處理公共因子提取等優化
1.2.2
遞歸結點加訪問標記,是否符號流有step,決定是否匹配
2.狀態機
我想抽象出一個可復合的狀態機表示,類似于例1里的BNF,我們勢必需要規定出,原子狀態,復合狀態,(這里我舍棄掉符號動作的問題,我用動作本身表示為狀態)
持續結點(state)
原子
goto
eat
并發狀態(par)
比如說,人走路同時吃東西
par
walking
eating
順序狀態(seq)
比如說,人先走到A點,然后走到B點,
seq
run2A
run2B
將狀態機理解成一個類的對象,每一個狀態其實就是一個動作的發生,一個API的調用,如何結構化呢,
增加一些可用的結點,
決策結點(pred)
原子
是否到了A點,
與(and)
或(or)
非(not)
條件(if)
這樣我們足以表達一些這個帶有邏輯的狀態機
我打算走到A,然后去到B,我一路吃完fa,接著吃fb,到達目的地我就不能夠再進食,
walking =
seq
goto('A')
goto('B')
set_flag('stop_flag'))
eating =
if
not('stop_flag'),
seq
eat('fa')
eat('fb')
trip =
par
walking
eating
你說看的有點眼熟?對,這就是一種行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