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回看這一年,好壞參半,在奔三的路上走走停停,沒想到竟還迎來好幾個人生初次。
如果要在2021年里挑一個關鍵詞,那肯定離不開醫院。
清明節,老張大晚上突然急性過敏,人生第一次走近急診樓,慌亂驚愕自不必說,還有一次次刷新的震撼,深夜的急診樓,恍如白晝,病人及家屬往來如織。一邊理解醫生的無奈,一邊又不免埋怨他們太過淡定,走進急診樓,平日里再淡定的我也成了火急火燎的家屬。加之特殊期間,掃碼以及核酸檢測等外加事項總是阻擾進程,心里不免愈加窩火。這樣的情況這一年經歷了四五次,因為老張工作的換動,這一年身體素質急劇下降,導致兩次因急性過敏入院,托他的福,我第一次坐上了120急救車,之后又因為發燒感冒等再次去發熱急診,好幾個深夜,我們都還在急診樓里奔走。
四月末,老爸意外骨折,老媽在醫院守了他好幾晚。原本計劃好的五一黃金周全家旅行泡湯,旅行地改到了骨科醫院,那段時間中醫大省醫院成了我最熟悉的地鐵站,后來閉著眼睛都能換乘。
五月初,終于盼到老爸出院,黃金周也即將結束,就在返程回津的前一天,不想我竟突發面神經炎,這下換我住院了,第一次住院,新鮮感代替了恐懼焦慮。病情最嚴重的時候意志力也間歇性崩塌,好在老媽一直陪在我身邊,給我鼓氣,今年最想說感謝的人就是她。只是難為她,剛從骨科醫院脫離出來,在家里沒歇兩天又要到省醫院陪我,每天家里醫院兩頭跑,不是在做飯就是在給我送飯的路上。因為不敢受風著涼,大熱的天捂得嚴嚴實實,也不敢坐地鐵,于是老媽又兼職成了我的專屬司機。
一個月后,我一個人返津,繼續每日跑醫院,看著一指長的鋼針一根根逼近,痛感一點點增強,只能強行忍著,望著天花板靜靜發呆,靜待時間流逝,保持同一個姿勢一個小時,每次離開時只覺全身僵疼。好在半個月后爸媽來天津陪我,瞬間有了指望,心里也寬慰不少,有人陪,有人照顧的感覺真好。只是大幾個月天天素面朝天,皮膚荒了。
十月,折騰數次,老張的急性過敏病因終于在協和醫院確診——小麥依賴,運動誘發蕁麻疹,從此他狠心告別面食,也狠心告別外食。他愛吃的甜點基本戒了,吃零食前必查配料表和致過敏源,以前肆無忌憚吃吃喝喝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十二月,老張在門診做了個小手術,第一次履行家屬的權力和義務,在告知單上簽字。明知道不會有危險,但風險告知單著實嚇人。術后,老張在家辦公,這是今年難得的僅有的一段生活,之前都是周末才能相聚。沒成想在家辦公的老張超級吵,接二連三的會議打亂了我的生活節奏,我開始嫌棄他在家辦公,老張委屈萬分。
拋開生病這類煩人的事情不談,今年也有開心的事情。因為不請自來的病,今天難得地和爸媽有一段團圓的時間,順便勉強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當年到天津上學時就說要帶爸媽去看海,沒想到天津是個偽海濱城市,市區離海還有兩個小時車程,而且渤海灣沒有沙灘,離想象中的海差著十萬八千里。后來說帶他們去熱帶看海,看貝殼沙化后白白的細細的沙灘,老媽的護照都辦好了,結果疫情說來就來。
今年夏休,正好爸媽都有空,且在身邊,就帶他們去了一趟大連。我們打小長在內陸省份的人對海的那種渴望之情,估計長在海邊的人沒法理解。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爬到山上看長江,看著廣闊的平坦的綢緞的江面直叫美。后來語文課本上有篇課文叫《山的那邊是海》,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大河更大,一眼望不到頭的海,從那時候起就開始憧憬海。不單是我,山里人都希望去看一眼海,我就跟爸媽說,總有一天會帶他們去看看跟山區不一樣的地貌,今年,這個說了多年的話終于實現了。
遺憾的是,大連的海并不美,沒能帶他們去看看更美的海,只希望疫情趕緊結束,可以帶他們去看看異國風情。
我身無長物,就喜歡吃喝玩樂,喜歡外出旅游,2021年光看醫生了,出行少得可憐,就一趟大連旅行可以拿出來看看。以前一年跟老張出去玩兩趟,自從他去了北京工作,我們已經有兩年沒有一起出行了,所以計劃著明年怎么著也要來一趟雙人游。從我們公司明年的工作日歷看,有四五趟旅行可以安排,春節、清明、五一、夏休、國慶,身未動心已遠,就等老張勾勾手了。
2021年雖然疾病煩擾,坎坷不斷,自己也沒什么長進,但這一年心性倒是沉穩不少,這份功勞可能要歸功于碼字和看書,只是碼字從11月斷后就少了點意思,唯看閑書沒有丟棄。
微信讀書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我看了38本,看完25本,共閱讀347小時,刨去五六月幾乎沒有看書,基本每天也有看一點點,沒有辜負自己。
不管好壞,這一年就這樣過去了,2022年,不知道會迎來什么樣的每一天,但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