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亦舒迷,知道她的名字也是近幾年的事。兒時鄉村閉塞,除了課本,無書可讀。本科時沿襲高中的路子,中規中矩地讀書,老師推薦什么讀什么,倒是讀了不少名著,算是打下一點文學底子,盡管極其淺薄。港臺通俗文學所知甚少,遑論網絡文學,簡直一無所知。
如今想來,倒是早早讀過亦舒的一些金句,比如《圓舞》里那段著名的話:
? ? 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么書,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么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初次讀到時,確實讓我釋然不少,生活里喜歡炫耀的人不在少數,其實只是貧乏。
放假后,一個人蝸居于宿舍自甘墮落,終日刷劇,《愛情公寓》,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老電影,綜藝,從早到晚,昏天暗地的,沉溺于虛無之中。
炎炎夏日里,改編自亦舒小說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同樣大熱,毫無興趣,直到偶然發現有陳道明參演,才興致勃勃點開,一集集看下去。
七月十二日,晚上十點,刷完《愛情公寓4》之后百無聊賴,又無人可以訴說,網上搜亦舒的小說,幾番搜尋,鎖定《喜寶》。看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個小說,只是習慣性對改編成影視劇的文學作品缺乏興趣,誤打誤撞選了《喜寶》,甚至不知道喜寶是個人名。沒想到瞬間被吸引,直看到夜里四點半,天空發白,最后兩章網頁久久打不開,才睡下。次日八點醒來,繼續看,十點一刻讀完。讀完后滿心的凄涼與虛無,呼應著夏日漫漫的陽光,幽幽的蟬嘶。
知乎上有人說,高中時第一次讀《喜寶》,讀完覺得就是傍大款也得是圣三一學院這樣的級別。喜寶確實不同凡響,出生于香港極普通的人家,母親年輕時是空姐,父親是風流浪蕩子,除了帥,一無所有,且毫無責任感。她的童年,與母親相依為命,租房而居。即使是如此窘迫的境遇,她的母親也要送她去貴族小學,省吃儉用攢錢給她買一件漂亮裙子,用搪瓷缸子加熱水熨衣服,買來減價碎布做時興款式的新衣。喜寶十三歲就懂得利用自己的美貌讓男孩子付錢,因為想減輕母親的負擔。
她通過努力考入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覺得總有機會可以改變命運。命運的轉折有時悄無聲息,待回想起來,又仿佛一切早已冥冥中注定。暑假回香港,她在二等艙里遇見了勖聰慧,一個真正的富家女,碰巧還超級喜歡她,愿意介紹她給哥哥認識。喜寶卻陰差陽錯在勖聰慧的生日宴上認識了聰慧的父親,人過六十,依然風度翩翩,意外垂青于她,欣賞她的坦率真誠。
此時的她,正在發愁下學期的學費,是否繼續接受乏味的前男友韓國泰的接濟。母親呢,母親已經打算遠嫁澳洲,家中的租房馬上就到期了。居然有個富商垂青自己,喜寶猶豫了一下,接受了情婦的身份,相當于把自己賣掉了,她想。
她以為他只是普通的富商,她用青春的時光換得大學畢業,然后自食其力。也許,她一開始就錯了,一個女人一旦依賴上男人,想要自食其力,何其困難。她遇上的富商不是普通人,產業遍布全球,真正的富可敵國。她理所當然沒有畢業,一度,她甚至以為自己愛上了他,尤其是他第一次心臟病復發時,她痛哭流涕驚慌失措。他送她杜白麗夫人(路易十五最受寵的情婦)戴過的珠寶項鏈,為她買下一整幢十七世紀的蘇格蘭城堡。她寫信給他,事無巨細寫她在學校的生活,而他的回信從來是親筆書寫。后來,他親手殺死了她偶遇并傾心的物理學教授,她變得消沉,破罐破摔,家中夜夜笙歌,她不換衣服不梳洗的終日枯坐。物理學教授死了,這家人風平浪靜,聰慧的婚禮如期舉行。
一連串的變故后,勖聰慧跑到大陸,杳無音訊;一直想取得勖存姿信任的聰慧丈夫宋家明,做了神父,從風度翩翩的男子變成大腹便便的神父。大女兒聰憩自殺了,二兒子聰恕住進了精神療養院。勖存姿迅速衰老了,衰老曾是他最最害怕的事。短短數年間,姜喜寶經歷了別人一生可能也無法經歷的變動。
勖存姿死了,給她留下驚人的遺產。
喜寶想,如果沒遇到勖存姿,從圣三一學院畢業,找一個普通職員嫁了,過個三五年,那人也許會對她有點真心。這段獨白活脫脫就是《金鎖記》里曹七巧的內心,如果沒有嫁進姜家,她的人生大概也不會這么扭曲。
姜喜寶比曹七巧幸運得多,勖存姿雖然年紀大了些,貪戀她青春的美好,也不乏真心,他對她有愛,有占有欲,也有面對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的自卑感。喜寶對勖存姿,也有著對父親般的依戀吧。但她像曹七巧一樣,被黃金的枷鎖鎖上了,這一生大概已無法掙脫。不過也難說,小說結束時,姜喜寶也不過二十五六歲,依然是花一般的年紀,她的未來依然有無限可能,也許她會遇見一個真心的人呢?也許,她會像勖聰慧一樣頓悟呢?人,只要還活著,就不那么好下定義。
閱讀之中,深深覺到金錢的虛無,人生的虛無,人生在擁有巨額財富之后的幻滅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喜寶遇到的是富如希臘船王的男人,可以為她買下一整幢十七世紀的英格蘭城堡,可以留給她倫敦最好的珠寶店,可以留給她曼哈頓整整一條街的資產,她坐擁的資產每天單是利息就遠遠花不完。這樣的人生,足夠傳奇,卻和普通人無關。普通人,再富有,怕也不能擁有一整條曼哈頓的商業街,能有一間小窩棲身足矣。
喜寶的空虛感,也是高級的空虛感,普通人,為了生存忙的焦頭爛額,哪有時間和閑情去悲傷,還是悲傷錢花不掉。沒機會擁有這么多金錢,在小說里體會下擁有巨額金錢的感覺,也是有趣的事。這就是文學的好,有些生活,不必經歷,也可了解一二。
人生而孤獨,空虛感人人都有。剛讀完《喜寶》那幾天,空虛感倍增,一個人走在校園里,恍兮惚兮,簡直世間萬事轉頭空了。這樣的時刻,曾經的我總是借助于友人,找友人傾訴,或者就戀愛,以此對抗生活中的空虛感,空虛感卻不曾消逝,隔段時間就冒出泡來。
六祖慧能說“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若想對抗空虛,只能自救,自己從內心深處尋找解脫,讓自己忙碌起來。但總有些時刻,什么也不想做,整個人懶洋洋的,沉溺于虛空之中。因為還是學生的緣故吧,偶爾可以有這樣的任性。
高中政治老師曾對我們說,總統是靠不住的。人這一生,又能靠什么呢?現在都提倡女性自立自強,凡事都靠自己。凡事靠自己,就會快樂嗎?未必。如果會,蘇青大概也不會說,“環顧一下房間,甚至連一枚釘子都是我自己買的,但這又有什么快樂可言呢?”人,說到底是群居動物,有個心靈相通的人,互相依賴,定必一個人孤零零活在世上好很多。心靈的相通,何其難哉!不是人人都那么幸運,能遇到愛情,遇到知己。大部分的人,只不過是忙忙碌碌過著日子,一天一天往前走著。
就算是遇到了心靈相通的人,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瑣碎生活中,多半也會被磨去激情。許廣平嫁給魯迅后,也不過是相夫教子,為魯迅整理書稿,照顧飲食起居,曾經《兩地書》中的精神交流,也早已不再。
亦舒的小說,語言自是干凈利落,絕不拖泥帶水。對話占到三分之二還多,讀起來暢快淋漓,一氣呵成,不會停下多思考。這樣的小說適合消遣,缺乏深度和復雜性,是最佳的通俗小說讀物。亦舒的書再好看,看過也只是腦海中盤旋幾個金句罷了,不會有太多其他牽絆人心的留存。
亦舒小說的女主,通常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獨立女性,差不多也就是她所生活的那個圈子里的人,局限性明顯。這一點,當然不能和嚴歌苓相提并論,當代華人作家里,估計也無人可及嚴歌苓的深度廣度,觸角伸到各種類型的女性身上。將亦舒和嚴歌苓相比,顯得不倫不類,只是偶然想起罷了。
看張愛玲是另一種感覺。張是語言高手,初讀時,往往被她小說炫麗的文字迷了眼睛,如行山陰道上,精妙的比喻應接不暇,完全不在意故事。第一次讀完,抄了滿滿的筆記,全是小說中的精妙句子,反而忽略了故事本身。如今想來,張愛玲的小說,剝開語言,也有個故事內核,很多年里被我完全忽略了。比如,金鎖記,也只是一個不幸的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而已,《沉香屑·第一爐香》里的葛薇龍,不過是一個迷失的失足少女,《傾城之戀》,說白了是寡婦再嫁,只不過這戀愛恰巧趕上了戰爭。
亦舒不同,句子盡量簡潔,精妙的金句時時蹦出,精妙的比喻卻不多。如果說張愛玲是唐詩中晚唐李商隱的路數,用形象(意象)來表達情愫,隱晦的,多義的,含混的,亦舒就是宋詩中邵雍一路,采取直接說教,意思單一明了,這樣的說理乍一看警人耳目,卻不耐讀,看過了也就忘記了。除非時時拿出來溫習,否則其中的道理,自然不易熟記。
——2017.7.18 依煙于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