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是目前最為困擾我的一個詞語。與男友相戀六年,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忽然發現門當戶對不僅僅是一個詞,更是橫在我們面前的一條鴻溝,抽不干、趟不過,把感情折磨的一塌糊涂。
從前,門當戶對在于物質,形容兩人天差地別的經濟條件。而如今,時代跨越了,門當戶對卻依然存在。它踩著經濟條件這個基礎,上升到了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模式,生活態度,興趣愛好。方方面面,不一而足。然而,門當戶對,真的對嗎?我想不通,更不愿碰。我希望一切都能安然無恙的過去,希望每對情侶之間都能夠出現自己的鵲橋。顯然,愿望是美滿的,現實是骨干的。
我一直選擇消極的對待這個詞語,卻不得不承認它的存在。因為每當我萌生想要放棄的念頭時,這個詞便在我眼前不停地晃:論原生條件,我生在城市,家境殷實,他長在農村,舊債未清;論現實狀況,我樂于安逸,平淡求穩,他滿腹追求,四處闖蕩。我們腦袋里考慮的問題,對待事物的態度,未來人生的規劃,以及等等等等,都像極了兩條相交過后各自遠行的直線,漸行漸遠,覆水難收。不想時相安無事,注意后時時難安,我努力的想用理智證明情感高于門戶,卻發現糾結在心,如鯁在喉,真的很難感到幸福。這樣的門戶,像一道屏障,阻隔了我們生活中各種相似的可能:周末出門,我想去逛街,他更愛電影;在外吃飯,他要逞“口舌之快”,而我追求健康養生;日常相處,我喜歡兩人空間,他傾向人多熱鬧;展望未來,我難抑未雨綢繆,他堅信世事難測。我對關系認了,對現狀認了,對未來認了,不想改變,追求穩定;他不服命定,不屑安逸,不恥關系,憑自己,闖天下。很多時候,這樣的現實讓我覺得抓狂,讓我不禁感嘆,愛情到婚姻,有那么多道闖不過的門當戶對,這樣的門不當戶不對,是永遠不可能被愛情治愈的,它會潛伏在生活的四周,隨時引爆。為了不讓生活支離破碎,只能勸愛情委曲求全,別處棲身。世間事,最銷魂,不外如是。
然而,今天偶然看了一集奇葩說,對門當戶對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看法。這期的奇葩說辯題,是“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聽了兩方的說法,心情起起伏伏。最后,蔡康永說的話,讓我覺得最是情緒難抑。他講,“我們今天辯論的主題是要不要交門當戶對的朋友,而不是會不會交門當戶對的朋友。”是啊,會不會門當戶對是人性中的一種本能,畢竟門當戶對是一種自然的相似性,我們接觸相似的東西,自然駕輕就熟,輕車熟路。然而要不要,是一種選擇和追求。我們自然的會幻想吃好吃的東西,會幻想能夠睡到自然醒,會幻想不工作也能有豐厚的生活來源,會幻想人生沒有困難也沒有悲傷。這些幻想就是住在我們心中的欲望,然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停的在對抗這些本能,去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所以,我豁然開朗。其實每個人都不想過擰巴的日子,更愿意追求高質量的生活。然而,每個人的承載限度是不同的。戀人之間,也可以從上面的辯題中類推。如果兩個人不能承擔相互摩擦的煎熬,那么門當戶對可以是一個很好的淘汰標準,它可以幫助每對戀人發現自己想要的,抓住自己能要的,勸說自己放棄不適合的,踏踏實實的投入自己能夠塑造的人生中去。反之,如果情感至上,能夠以實力戰勝磨合的苦痛,那么門當戶對的沖突會變成過去,圓融相安終將書寫兩個人的幸福。
我想,不論選擇留下繼續努力,還是選擇分開各自生活,本質上都無可厚非。門當戶對,你認它也好,不認它也罷,它終歸只是一個中性的詞語。人的各種努力,不過是求一段更加幸福的人生,只要不傷天害理、不違紀犯法,走怎樣的路去得到這幸福,又何須追究呢!門當戶對,對,也不對。而它的外衣,完全取決于你對待它的態度。如果,你當它是借口,那么就算沒有門戶,也不必勉強相處;如果,你當它是標準之一,那么你能否駕馭,要不要它評判你們未來的相處,全憑自己。
因此,要說門戶,必須先弄清楚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