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卡一詞原指考勤制度,工作人員上下班時把考勤卡放在磁卡機上記錄到達和離開單位的時間。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打卡一詞在各大平臺流行開。“每天三件事”、蜜蜂平臺、微信小程序等。群主發(fā)起打卡的號召,群友們就天天嘩啦啦刷屏,各種任務(wù)、各種反思,讓人眼花繚亂。
? ? ? 我隨大流進入打卡的熱潮,目前堅持了30天。最瘋狂的時候一天打卡六個群。前幾天同事問我,你每天打卡有意思嗎?
打卡群的分類
1、 一些輸出性質(zhì)的社群,打卡是硬指標。像寫作群、手賬群、閱讀群等,每天不交作業(yè)表現(xiàn)不出本人的積極性和誠意,立即淘汰。
2、 一些自我督促成長型社群,群主號召群友自主打卡。這種打卡不是強制性的。群里如果有幾個積極者,會感染別人一起打卡,打卡氛圍就濃烈。沒有積極的領(lǐng)頭者,打卡氛圍就差。
3、 一些學習群,老師在群里上課,學委發(fā)作業(yè)和核查作業(yè)完成率。在指定平臺打卡。作業(yè)完成度和老師的態(tài)度有關(guān)。老師樂意一個個點評的,學員交作業(yè)的熱情就高。反之,看各人上課的目的。
打卡的意義
1、 強制輸出提高社群凝聚力。像寫作群,群主為了篩選出真正熱愛寫作的伙伴,把真正的學習者集中到一起,布置了每日寫作200字,每周交一篇文章的任務(wù)要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強制要求,社群里會有很多潛水黨,不利于管理。
2、 自律成長的要求。一些沒有強制規(guī)定的社群里,總有那么幾個領(lǐng)頭分子天天打卡,每日任務(wù)每日反思。剛開始覺得像狂熱分子,可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可以從打卡內(nèi)容中明顯看出他們的進步。比如文章越寫越好,手賬越來越漂亮,繪畫越來越細膩。
多平臺打卡會不會過于刻意、有作秀的成分?
有人會說,學習、成長是自己的事,自己默默學習就好了呀,為什么非要曬在社群里呢?有作秀的成分吧。是的,學習和他人無關(guān),每天的思考和總結(jié)是對自己負責,不需要喊口號,不需要告訴他人。
這種想法沒錯。可是,她\他忽略了一點,我們混社群的目的。我們加各種社群是為了尋找和結(jié)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一個人孤獨,走著走著會懈怠、彷徨。看到身邊那么努力的伙伴,每天輸出、打卡,即使有作秀的成分,也能汲取到力量。
不打卡就不成長了?
不是。在非網(wǎng)絡(luò)時代,不知道“時間管理”的時候,大家也沒有“每天吃三只青蛙”。每天光閱讀沒有寫讀書筆記,依舊有不同程度的成長和提升。
打卡的適用范圍
“打卡”不適應所有人,也不適用任何場景。打卡總有約束性,人活著有時需要輕松愉快。比如閱讀一本書、看一場電影,不要硬逼著自己寫讀后感、寫影評。凡事過猶不及。
打不打卡是各人的選擇,不要跟風。
今天你打卡嗎?
4228瞿青青_懶蟲子的美麗人生#碼字島第三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