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在微博上給人的印象是隔三差五的跑個馬拉松,閑的不像個上市公司的CEO。看到他的《認知三部曲》三篇文章,終于明白他為什么可以這么“閑”了。
傅盛在文章里說了啥?
三部曲描述認知與個人成長,公司戰略,公司管理的關系
大多數人做事情大概的路線無非如下:
認識環境-總結規律-價值判斷-突破情緒-行動。
傅盛的文章涉及到前面的“認識環境-總結規律”,認為“人和人做大的差別是認知”,95%“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無法感知環境的變化,也更不能看出環境變化后的本質規律;由此帶來的行動也不會有好結果。
傅盛認為管理最重要的是:認知管理。我理解他的意思是:領導主要的能力是決策能力,而這是建立在自我的認知管理上。認知的管理,要“在腦海里有完整的認知框架”,“看到 ,一個點,就用這個去套”;“大的認知體系構建之后,具體問題是否有具體方法論作支撐”,具體方法包括問“如果花的時間少一半,事情能否做得更好”,得出管理的本質“增加判斷的量”,“分清事物優先級”。認知改變執行,執行中建立認知。
在認識環境上,傅盛的信息原有:分析對手;定期遍訪行業,與業內人士聊:招聘行業內的人,作為投資人與創業者溝通。
對于戰略,傅盛認為,戰略預測背后的是“格局觀”,思考的框架和對行業本質的認識。現象,規律,機遇。戰略有關注差異性,以及"大格局下的累加”。
我的思考
其實要說,傅盛所說的觀點,很多或多或少在不同的書籍上看過。他的可貴之處,去認證實踐,然后總結出這些有自己體驗的思想和經驗。
對我的啟發是:
1,更加確認了我最近意識到的“以事實和邏輯”為基礎總體原則。
2,確認了我過去的嘗試的做事情的框架方法的可行性“框架,方法,實踐,更正”。
關于認知的思考
受過基本哲學啟蒙的人,基本上不會認為自己什么都知道,至少會是傅盛說的地二類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提高自己認知無非就是動態更新;實踐后,自我審視,尋求變化和自我提升,再去實踐檢驗。傅盛比較厲害的是,具備這樣的能力,去不斷的更新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完成角色的轉變。當別人都在加班拼命是,他在鍵身,在思考,從肉體和精神上提升自己。
我個人的體會是,要對生活有足夠的感知能力,在自我的認識里,要有成長的意識,不斷的反思和學習,去深刻對自己和環境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