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真的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最近重溫了這部電影,每看一次都會有新的感觸。
先介紹一下人物,
伊萊莎,賣花女,劇情前半部分生活在貧民窟中,一口被教授稱為“黑話”的一種語言。行為也與淑女大相庭徑。
教授:希根斯教授,語言學教授,熱衷于語言學。對倫敦人不好好說英語感到氣憤。討厭交際。因為記錄伊萊莎的話而與她相識。
上校:皮里斯上校,為人溫文爾雅,因為語言學與教授結為好友。
亞當:伊萊莎的父親,一個游手好閑,酗酒的清潔工。
故事的背景是19世紀的倫敦,一個雨夜的劇場門前,伊萊莎的生活一如既往得進行著。教授的出現引發了一場小小的鬧劇。教授自信地對上校說若把伊萊莎交給他訓練,他必能把她訓練成出現在上流聚會中的女公爵。說的人無心,聽的人卻記住了。教授與上校覺得是個不錯的賭約。在教授家里度過的幾個月,可謂是非常難熬艱苦的,每天累到神經麻木。故事的最后,上校與教授把她帶到舞會上檢驗他們的成果,被他之前的學生誤認為是匈牙利的某位貴族而告終。故事到這里,差不多就講完了。接下來講的是伊萊莎和教授之間的故事了。這是根據希臘故事改編而成,一位雕塑家制作了個女人雕像和,祈求上帝賜他一個女人。雕塑變成一個真正的人,并與他生活在一起。電影中伊萊莎與教授的愛情說的比較隱晦。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電影中的幾個情節。
1、“你的教授害慘了我,給我戴上了中產主義的枷鎖,以前我是一個人自由自在,現在,我有四十多個親戚,我每周都會資助他們。“
這個人物設定本來就是自私狹隘的,忽然出現的那四十個親戚應該是他喝酒賭錢認識的人,可能也包含他自己有親緣關系但一直沒有往來的人。他說“你的教授害慘我了,給我戴上了資產主義枷鎖。”其中有一種炫耀成分。他已經有錢去喝酒了,不用再看別人的臉色。另一方面,他自己覺得麻煩。他還是想過以前那種想喝酒了,去跟別人要錢買酒。喝醉了就隨便找個地方一躺。
2、舞會后,一方面她很開心自己終于變成了一個淑女了,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前途很是迷茫。她明白現在的樣子已經不可能在街上賣花了,這跟她之前的設想完全不一樣。而眼前這兩個男人卻只顧慶祝,完全沒有注意到她。亂發一通脾氣之后就離開了。來到她之前賣花的地方,之前在一起做生意都人已經完全認不出她了。帶著緬懷的心情買了一束花。弗雷迪是個小人物。一直在伊萊莎身邊做一些可笑的小事情。故事的后面,教授和伊萊莎很搞笑得再講一些對方過得不好的設想來制造自己不在乎對方的假象。卻不曾想,他們已經習慣彼此的存在。
好了,今天就先到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