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養靜,只要有時間,不免小略一番,沉溺于其中,樂得自在逍遙。雖有喜好,無需囫圇吞棗,一口氣讀完,特別是經典。斟字酌句,觀乎其表,咬文嚼字,體察其心。
前日偶感,曾寫“讀《紅樓夢》之賈雨村”,在讀“葫蘆僧亂判胡案”時,只覺得如果放在當今,賈雨村估計會有很多粉絲,甚至會貼上情商高的標簽,因此,我也在反思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近日又續讀,頓覺“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一回是整本紅樓夢的總綱目,是對金陵十二釵人生命運的歸結,也是曹公文學素養的縮影,因此細細品味,引經據典。
太虛幻境存放有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主要是對正冊中十二釵的判詞。每個人物都有各自鮮活的性格,有著自己特定的身份,代表著一種政治立場、權力或人性,最終造就了自己特定的人生命運。雖然這些都是曹公“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思想所主導,但還是很值得思考。
林黛玉、薛寶釵,一個才華出眾、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一個品格端方、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但結局確是黛玉還淚殆盡、寶釵獨守空房。其判詞: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兩個典故:“停機德”贊美樂羊子之妻,樂羊子未完成學業回家看妻子時,正在織布的妻子停下來勸勉其回去繼續學習以求取功名。此典正是贊美封建時期的標準女性道德模范寶釵。“詠絮才”說的是東晉才女謝道韞,其叔父謝安出上句“白雪紛紛何所似”,謝道韞對下句“未若柳絮因風起”,而其哥哥“撒鹽空中差可擬”之對遠不及。此典夸贊黛玉之聰明才華。
賈家大小姐賈元春賢孝才德,生時光耀門楣,死致家族衰落。其判詞: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賈家二小姐賈探春遠嫁他鄉,在古代也是對女子的一種摧殘。其判詞: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賈家三小姐賈迎春被忘恩負義的丈夫虐待致死,可嘆可恨。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賈家四小姐賈惜春雖然出身富貴,但目睹三位姐姐結局,看破紅塵,年紀輕輕卻常伴古佛青燈,也令人嘆惋。其判詞: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王熙鳳,鳳辣子,辦事灑脫,精明能干,獨掌管家大權,風光榮耀,卻陰險狠毒,最終也免不了被休的結局。其判詞:
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典故:“凡鳥”是竹林七賢呂安和嵇康的典故,呂安用“鳯”諷刺嵇康為凡鳥。不過此二人是莫逆之交。
賈巧姐為王熙鳳之女,只因當時王熙鳳吝嗇地接濟劉姥姥二十兩,其女兒最后被劉姥姥所救。這也算是陰差陽錯,王熙鳳為其女兒留有馀慶(給子孫后輩的德澤)。其判詞:
勢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李紈為賈蘭之母,早年守寡,教子有方,終于母以子貴卻好景不長。其判詞:
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史湘云胸襟廣闊、豪氣沖天、狹義為懷,但其父母早逝,后又夫妻離散。其判詞: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
妙玉雅潔,隔絕與世人心靈的交流,不被世人所容,被人劫持受辱,這是環境所使然,還是天性所使然,令人深省。其判詞: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秦可卿的命運也從某種程度暗示賈家衰落的原因,就是違背封建傳統倫理道德。
情天情海換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
本回中最后又對其判詞逐一詳解:終身誤、枉凝眉、恨無常、分骨肉、樂中悲、世難容、喜冤家、虛花悟、聰明累、留馀慶、晚韶華、好事終。
今后慢慢品評所塑造十二女子命運,我想這不只局限于女子,而是對封建社會所有人的典型刻畫,也是對當時政治、權貴、人性的一種鞭撻,即在當世之時,也是一種警示或啟示。
因此賞名著寶典,看各中曲折,感人物命運,啟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