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本質上,所有的產業都是娛樂業,所有的行業都帶有泛娛樂化的特征。
以前我們談到娛樂化,多半會聯想到各種明星、各種晚會,各種綜藝節目。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帶有泛娛樂化的特征。都在用表演的方式去聚集用戶,用煽動情感的手法去密切聯系用戶,用推陳出新的互動方式,去實現逐步將用戶轉變為粉絲的過程。
多年前,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一經發表,便暢銷全球,引發了人們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電視這種新媒體的出現,在那個時代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傳統的公眾領域內容,被電視這種新的傳播方式重新定義。由于電視的表達方式呈現娛樂化的特征,所以,一切公眾話語都以日漸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這就導致了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愿地成為了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
娛樂化這個標簽從那個時候被貼上,直到今天,非但沒有被揭下,反而嵌入到整個社會生態中去,再難分割。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娛樂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和各種產業實現深度結合。每個人都在消費,也在被別人消費著。那些曾經看起來無比嚴肅的傳統產業和傳統文化現象,也都更加無可避免的和娛樂化共舞。
比如教育行業,過去我們認為的教育行業,應該是老師在臺上端莊肅穆,學生在臺下正襟危坐。但是現在的培訓機構,早已不復這種局面,講師在臺上那可是激情澎湃,基本是用表演的方式來教學,學員在臺下也被這種氣氛所感染,臺上臺下洋溢著激情,學習效果不敢說,但至少課堂效果超乎預期,至于真正學到了什么,誰還會關心呢?
內容固然很重要,是價值的根本,但如果只有分量十足的內容,沒有吸人眼球的外在包裝,那便很難交付,更不要說變現了。
很多付費課程、付費專欄,設計之初的邏輯都是為了吸引人們的關注,進而購買。而且使用的方法和娛樂產業多少有些類似。我們看臺上的那些明星,衣著光鮮,光彩動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莫大的魅力。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行為都是精心設計和包裝后的產物,所有的目的就在于讓受眾永遠對他們保持關注,不至于審美疲倦。只有保持了關注才能有機會從粉絲哪里獲取更多的利益。
那些付費式的內容很好的借鑒了娛樂產業的特征,牢牢抓住需求,在排版上花費很多心血,讓讀者既能深度閱讀下去,又不至于感到疲倦。同時,緊密貼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方式:屏讀。以一屏為閱讀單位,在每一個閱讀單位上,都呈現精彩內容。同時,也開發周邊產品,比如音頻、小組、打卡等等。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娛樂化的特質,付費內容才能變成可交付的產品,才能實現規模化的銷售。
認知到這個時代的泛娛樂化的特征并善加利用,才能讓個體的價值迅速放大。
娛樂化的另一個外在表現就是熱鬧,大家不僅看的熱鬧,還談論的不亦樂乎。我曾經花上一段時間研究過諸如簡書、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上面的熱門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都使用了像陰謀論、標題黨等手段,來娛樂讀者,這樣,每個人看過文章之后,都會帶走情緒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至于真正能得到什么干貨,恐怕是天方夜譚。
干貨本身,就是一種泛娛樂化的產物。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干貨,真正有用的知識一定是有其實用邊界和明確范圍的,而干貨內容實際上是用形式上的簡化和條理性,來讓讀者的注意力快速聚焦,并產生知識滿足感。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很多所謂干貨文章里,知識滿足感比知識本身更加重要,也就是說,這些作者在寫作之初,就不是為了讓你得到什么知識,而是讓你滿足于得到了知識。
對滿足感的重視,就是娛樂化的又一個重要的特質,那些舞臺上炫麗的燈光,臺下一片藍色海洋的熒光棒,效果極佳的煙火都是為了讓人們產生滿足感,覺得手中的這張票花的太值了。
干貨是一個新名詞,但其本質和表現形式,卻早就被商家一再運用,早已成為一種成熟的營銷方式。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量爆增,沒有奪人眼球的特質,就很難被發現和關注。前幾年的雞湯文大行其道,本質就是把所有難以解決的問題,都簡化為個人努力和個人奮斗的問題,并以干貨的方式呈現出來。
比如,你窮不是因為你天資不夠,能力欠缺,只是因為你不夠努力,那些比你更優秀的人往往比你更努力。似乎只要努力,就可以達成任何愿望,實現任何目標。個人努力在這里變成了阿拉丁神燈,每天擦拭,美夢成真。
后來,人們由于被灌了太多雞湯,已經膩煩到想吐。于是,這些雞湯文又改頭換面,變成了看似理性、邏輯嚴謹的新一代干貨文章。
我們經常能看到諸如:“讓你擺脫拖延癥的七個方法”、“三招教會你寫作”、”這些馬云告訴你的道理不得不看“、”我花了幾千塊吃頓飯得到的經驗 今天免費分享給你“這類文章,從標題到構思,從文章的內容到作者的設計,妥妥的干貨范。我相信對于很多人來說,看到這些標題就忍不住的點擊瀏覽,閱讀之后,會有一種饑餓的人大快朵頤之后的快感。而且這種快感會讓人不知不覺的上癮,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這些內容和娛樂產品,何其類似。快速的聚焦你的注意力,用渲染式的描寫來讓你贊同其觀點,并持續不斷地對你輸出,為后期的收費做好了一切準備。我們把他們稱為大咖、行業牛人、學習達人等等。這和我們學生時代的追星如出一轍。其實,我們在很多地方,只是看起來成長了成熟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曾經我們認為很幼稚,再也不會和其發生聯系的東西,在這個時代改頭換面一番,再次讓我們沉迷其中。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文章的作者都善于找到讀者的燃點,他們知道讀者在哪個點上會感覺很high,剩下的,就是不斷重復這種刺激。讓情緒被一次次地燃起,讓精神一次次地興奮。正是因為他們用好了泛娛樂化的營銷方法,才讓用戶跟隨他們的腳步,成為他們的粉絲,變成他們堅實的流量基礎,最終,變成他們的取款機。
一句”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讓多少自媒體找到了商機,他們整天分析各種創業機會,發布各種互聯網觀察,很多內容都是東拼西湊,加上自己的幾句不疼不癢的點評,發表出去,變成自己的視角和看法。首先是這方面內容素材容易收集,而且各種表現形式也十分豐富,圖表、PPT一應俱全。其次是,人們更希望得到某種別人分析出來的觀點,而懶得自己花時間去整理。這就讓很多作者找到了創作的方法。在文章中,只要煞有其事的讓觀點看起來顯得權威和獨特,就會有相應的市場讓他們擠進去。
過去,我們迷戀舞臺上的明星,他們時尚靚麗,青春活潑;今天,我們迷戀那些成功的創業者,他們事業有成,精力旺盛,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娛樂化從未遠去,只是變得更加理性和隱蔽。
關于如何利用好泛娛樂化的特質來打造產品,我們明天再聊。
這是公子在野陪伴您的第24天。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感覺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幫忙推薦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