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這樣,長大后,漸漸地跟兄弟姐妹不親了?
都說職場的同事關系很復雜,其實兄弟姐妹的關系更讓人鬧心。
小時候,兄弟姐妹們一起玩耍,親密無間。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系似乎也變得微妙起來。
過完這個年,我發現兄弟姐妹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不是聚會吃飯,而是以下3種。
1、兄弟姐妹之間,保持分寸感
社會上的朋友不會傷害你,因為沒有利益。
但兄弟姐妹可以毫無意義的傷害你,羞辱你,因為沒有代價!
就像我的堂姐,離婚后回老家過年,本應是歡樂的團聚時光,她卻處處針對我,努力要證明她過得比我好,長得比我漂亮。
年前和我媽一起忙活年貨的時候,她突然很興奮地說要給我拍視頻征婚。
隨后,她拿著手機嬉笑著給我拍了好幾個視頻,視頻里反復提到“30多歲”“單身”“沒人要的白菜”“快來領走她”。
一直懟著我臉拍視頻,讓我極度不舒服,她說要把視頻放上抖音,我說不可以,她轉身發到家庭群。
我看到后很氣,說了她兩句,她直接把拍到最丑的視頻發到群里,我真的氣瘋了。
她明明知道我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卻故意把丑視頻發到群里,她明明知道我最討厭回家被催婚,她倒好第一個站出來催婚。
都說父母最了解你,其實最了解你的人是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
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你的弱點,也更容易一針見血地攻擊你的軟肋。
然而,這種行為卻忽視了彼此的感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兄弟姐妹之間即使再關心對方,也不應過多干涉對方的生活。
保持分寸感,給予彼此足夠的空間,才是真正的尊重。
2、兄弟姐妹之間,要有借有還
俗話說的好“借錢的是大爺,要賬的是孫子”,這句話在兄弟姐妹之間也同樣適用。
過年的時候和老同學聚會,同學吐槽疫情過后的這兩年沒那么賺錢了,現在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他提到幾年前他哥哥買房時,向他借了幾萬塊錢,現在一到讓他哥哥還錢的時候,就哭窮賴賬。
老同學無奈的說:“原本親密的關系,因為錢財問題變得微妙起來。”
因為不知道借錢的人是“真沒錢”,還是“不想還錢”,每次見面時變得很別扭。
借錢的人越是若無其事,要賬的人就越為難。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借錢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家人,到還錢的時候就百般推脫。如果催他還錢,就會被認為小氣。
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再深厚,經濟上也應保持獨立。
借錢時要明確還款期限,還款時也要及時主動。只有這樣做,才能避免因錢財問題而傷害彼此的感情。
不要因為彼此是親人,就認為對方提供的幫助是應該的,這樣做,親情淡漠是必然。
親情不是用來被利用的,相互尊重對方的經濟獨立,才能讓親情更加長久。
3、兄弟姐妹之間,要有來有往
看過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在的親人越來越不親了。
有個高贊回答就說:因為一直吃虧的不想再吃虧了,一直占便宜的占不到便宜了,漸漸的也就互不來往了。
有個朋友結婚前,努力工作力所能及地幫助弟弟,還供弟弟讀完大學。
結婚生娃后,和老公一起做生意賺到了不了少錢。
雖然有自己的家庭,但她始終不遺余力地扶持弟弟多次創業,生活上吃的、用的、穿的,她都慷慨解囊。
然而,當她的經濟狀況不再如昔日那般寬裕,而弟弟的事業卻蒸蒸日上,收入甚至超過了她時,關系卻變得微妙起來。
弟弟一家開始疏遠她,別說感恩回報,平日里連句關心的問候都沒有。
還說當姐姐幫助弟弟是應該的,把她氣得夠嗆,不再主動和弟弟來往。
真正的親情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與支持的基礎上,而非單方面的索取或付出。
當一方的付出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另一方卻不愿回報時,親情的橋梁就會逐漸崩塌。
畢竟好的親情,都是靠著“有來有往”中,維系出來的。
得到兄弟姐妹的照顧后,在他們有需要時,也要挺身而出。這樣,親情才能在相互扶持中得以延續。
總結
《逸周書·觀人解》中有言:“兄弟之間,觀其和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對兄弟姐妹的態度,往往能夠反映出他對其他人的態度。
兄弟姐妹之間雖然關系親密、感情深厚,但相處時一樣需懂得分寸,保持邊界感。
相逢是緣,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彌足珍貴。
人生漫長,只有相互扶持,才能幸福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