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會有期》里面有不少經(jīng)典臺詞,其中一句是: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也被人演繹為: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懂得很多道理的人們聽到這句話連連點頭:說得太有道理了!
記不清什么時候開始,每當過來人跟你剖析原因、掰扯利弊時,你總是不耐煩的打斷:道理我都懂!
是啊,腦門兒那么清為什么就是做不好?
早在幾年前,我碩士還未畢業(yè)時在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學實習,代九年級畢業(yè)班的英語課。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了中國鄉(xiāng)鎮(zhèn)教育的嚴重落后。學生的家長大都忙于生計把他們丟給老人帶,上學根本就是一種形式,有家長直言不諱:去學校里待幾天,至少將來認得自己、買東西的時候會算賬就行了。
對于像英語這樣的課程,更是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拖拉著教、應付著學。城里的孩子小學上完基本對話都不成問題了,這里有不少學生初中馬上畢業(yè)了,水平還不如人家小學三年級的。我?guī)У倪@個班級不到40人,前5、6名的尖子生還說的過去,不過口語水平也不敢恭維。剩下的基本上都在一個層面上:差,很差,單詞讀不周溜,句子絆絆拉拉不趕趟,有的甚至連26個英文字母都還默不全!每次提問都是那幾個尖子生回應,出個小測試題摸摸底,一大半的學生連抄別人的都無從下手。
其他的課程也大都靠學生本身的悟性和自覺。有些學生給我的感覺幾乎就是,他認得的字夠他讀下來課本上的那些話。僅此而已。
就這樣一批學生,有節(jié)課我跟他們談了談人生,我問他們知道自己為什么要上學,告訴他們今天能夠坐在教室里安穩(wěn)的學習是多么來之不易,跟他們分析他們的未來需要今天的知識積累做基礎,吊兒郎當?shù)鼗鞄啄昕赡軙鞘裁唇Y果,是愿意坐在冬暖夏涼的高檔寫字樓里當白領,還是不得不重蹈父母舊轍去各種廠子里摔汗珠子?
我激情澎湃的一番演講過后,那些學生,除了那幾個尖子生,都不屑的笑了:老師你說的這些道理我們誰不懂啊,父母那里早就聽膩歪了!我們也知道就我們這條件,不好好學習將來可能就是混日子,回家種地。我們也想好好學、學得好,可就是學不會啊!你教教我們道理以外的東西唄?比如方法?
這些話突然點醒了我,我立刻陷入了很長時間的沉默:對啊,講道理誰不會啊。闡述一個道理是什么并不難,難的是分析道理“為什么”成立和告知“怎么樣”能夠?qū)崿F(xiàn)道理所論述的狀態(tài)。
那么先回歸到“道理”這兩個字上:道之理也,因果邏輯也。道理闡述了事物的規(guī)律,擺出了事情或論點的根據(jù)和理由,它同時還要包含如何處理問題、通過什么途徑、達到什么條件才能讓道理成立。
而我們大部分人只看到了道理所說的“理”,卻忽略了它還包括達成“理”的“道”。這個“道”大多數(shù)情況下又體現(xiàn)的不是那么明顯,基本上都需要人們通過“理”去思考,去挖掘。所以我們其實是沒有真正完全懂得道理的。
不僅如此,即便你真的完全吃透了道理,可你是否知道何時運用哪些道理,是否分析對了道理得以成立所需要的條件,又能不能找到合適正確的方法來達成這些條件?最關鍵的,你最終有沒有采用這些方法行動起來?
正如現(xiàn)在微信平臺充斥著各種深度好文、心理雞湯,從標題到內(nèi)容都說得你心服口服,你看得也津津有味,興致高的話還會從中提取一兩句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收藏起來認為以后必有用得著之時之處。然后呢?可能它們就一直躺在你的手機里休眠了吧,你甚至連再翻出來重讀一遍都懶得做,更不要說去深究文章里說的那些道理,思考如何將道理與自己的生活打通了。
學以致用都會說,做到者幾何?這就是為什么少部分成功的人已經(jīng)拿他們的道理和案例來賺取點擊量,博得膜拜,而更多的人還是處在聽聽別人的處世經(jīng),品品人家的經(jīng)驗論,贊贊朋友的努力勁兒上。
你應該還聽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別人的成功你不能復制。
其實不光如此,別人的學習,別人的經(jīng)驗,別人的方法,別人的事業(yè),別人的快樂,別人的善良,別人的各種事情那都是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僅僅靠不動腦子的照搬和依葫蘆畫瓢,只能是東施效顰。
《歡樂頌》里面邱瑩瑩情場失意、丟掉工作,她爸爸給她買了一大堆勵志書籍,這是很多中國家長都會做的事。而我們的家長也通常就把孩子帶到這些他山之石面前不管了,總以為那些毫無溫度的鉛印字會把他的孩子送往人生的巔峰。
參考別人的成功之道也并非不可以,但若只停留在扯著嗓子喊“我一定能成功!”的打雞血狀態(tài),那就成了別人不愿與你論長短的傻瓜。而且,成功人士安迪就和邱瑩瑩住在同層樓,她們關系也不錯,邱瑩瑩直接照著眼前的例子來打造自己不是更直觀?顯而易見,安迪所擅長的領域邱瑩瑩可能一輩子都應付不來,好在她后來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出路。即便是古靈精怪的曲筱綃,如果一直停留在靠藍牙耳機復述安迪教她的那些東西,早晚有一天也會敗露。
可見,任何道理只有重新整理,甚至完全揉碎了融合在自己骨子里,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成功之道,走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所以,在那節(jié)課我這位臨時老師和我的臨時學生們談完人生后,我沒有再在講道理上浪費任何口舌。我更多的是引導他們?nèi)ニ伎紕e人為什么會成功?別人成功的那些方法他能不能學會,適不適合他?同時幫助他們分析自身特點,挖特長找缺點,揚長避短、查漏補缺。
會學習比懂得要學習更重要,把你懂的東西化作自己的產(chǎn)出才是真。
還有,一生長著呢,別過早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