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舜有臣五人:傳說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
亂臣:據《說文》:“亂,治也。”此處所說的“亂臣”,應理解為“治國之臣”。
婦人:一說是指太姒,文王的后妃,武王的母親,能以德化天下。一說是武王之妻邑姜。孔子不敢把她看作武王的臣子。
九人:武王的岳父姜子牙(太公望)、弟弟姬旦(周公)、姬奭(召公)、姬高(畢公)、姬霞(榮公),武王的伙伴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
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書?程典篇》說:“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傳當時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從唐堯和虞舜的時代以來,到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鼎盛。武王的人才中有一位是婦女,所以,實際上是九位。(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以臣子的態度事奉殷朝,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感悟】
一、合理運用人才的重要
舜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明君主之一。在政治上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
本章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治理天下,必須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難得的。有了人才,國家就可以得到好的發展,天下就可以太平。當然,這并不表明孔子的“英雄史觀”,因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杰出人物的確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這與群眾的作用,都應該是不可忽視的。
《呂氏春秋.精通》:“德也者,萬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陰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飭乎仁。”德是萬民的主宰,月亮是各種屬陰之物的根本。月滿的時候,蚌蛤的肉就充實,各種屬陰之物也都滿盈;月光盡斂的時侯,蚌蛤的肉就空虛,各種屬陰之物也都虧損。月相變化顯現于天空,各種屬陰之物都隨著變化于深水之中。圣人修養自己的品德,四方荒遠之地的人民都隨著整飭自己,歸向仁義。
另外,“有婦人焉”不是孔子瞧不起婦人,而是因為這個“婦人”是武王之妻。雖然,武王自己把妻子當作了自己的臣子,但是孔子卻不好這么說。現今山西晉祠就供奉了這位“婦人”------武王之妻邑姜,世世代代受人禮敬。
二、周朝的道德為什么最高
本章說周朝的道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那么,周朝的道德為什么可以說是最高的了呢?周朝的“道”,是從難以感覺的神的光環下走出來后,定義天人世界的規范化嘗試,道就具有了外在的律令、規范、規則、規律的意義,而“德”則是人的世界中主體對于崇高的天人之道的體認、踐行和自證,是人之主體性的品行。
因此,“道”作為“天”的世界律令而與人的世界律令——“德”結合在天人世界之中,如《詩·大雅·烝民》所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老天生下這些人,有著形體有法則。人的常性與生來,追求善美是其德。遵之行之必可使自己的生命“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公孫丑上),而達“萬物皆備于我”(孟子盡心上)的圓滿境界。
學習《論語》可以修心養性!會讓生命在百轉千回中多一份厚重與福氣,我已經在“簡書”發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統地看,請在“簡書”搜索引擎搜“教育參悟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