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自成一個系統,一樣事物總會引起文人們共通的情緒。折柳、長亭,總會聯想到送別的場景;提到冬天,總會想起那枝凌寒獨自開的梅花;一江春水,那一定是許多載不動的愁;說明月,要思念故鄉和親人;夕陽西下,總是那些有家歸不去游子的傷感。
提到秋天,就一定是凄涼了,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中不得不提的景物,那一定有楓葉。
有文化傳統,能共情,這樣雖好,但是有一個致命弱點。寫一樣的東西,怎樣才會有新意?
01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偏愛楓葉,哪怕還在趕路途中,哪怕已經夕陽西下,可是看到可愛的楓葉,他就忍不住停下腳步。
眾所周知,楓葉是紅的。若是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看也看不盡。這就落于下乘了。
秋天的霜葉是紅的,我偏要拿它和春天的二月花相比。一樣紅,紅得卻有各自的風采。二月花,長于爛漫的春天,但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我的霜葉,經過風霜的洗禮,反而更顯通紅。
這樣的韌勁,怎能讓人不喜歡呢?
詩人善用對比,將霜葉的紅升了一個格調,紅是堅韌的紅。
02
長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不還,一簾風月閑。
同樣是楓葉,李煜又別出心裁,他不用“紅”字,偏要用“丹”。丹,更讓人想起女兒家的胭脂、點唇的朱丹之類的。“丹”帶上了女性獨有的溫柔和相思。
這時的楓葉,它是勾起閨中婦人的思念之物。那紅如火,紅如胭脂的楓葉,勾起了一寸寸的相思。思念燃燒成火,天天上胭脂,點朱唇究竟為誰?
當楓葉沾染上千古的相思,楓葉的意蘊更多,紅是思念的火。
03
野步
清代:趙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一樣的楓葉,在趙翼眼中,楓葉與他同是天涯淪落人。
被凜冽的秋風欺凌,一陣陣如刀割的秋風,將楓葉凌虐至紅,人的頭發傷心到白。
詩歌中有無限的無可奈何,也有一種執拗的固執。一層秋雨一層涼,可我就是不加衣裳,拄著拐杖,我還要去郊游。
想吐吐牢騷,就跟那個我的失意同伴說一說,楓葉啊,我們一樣苦。
詩人將楓葉比擬成人,賦予楓葉無可奈何的反抗。
楓葉,本是冷漠秋天中,一點色彩的點綴。
因為詩人的一點點改進,它是一種堅韌,它是一種相思,它也是一個無力反抗大自然的失意者。
楓葉本身的紅,我們改變不了,能改變的是不一樣的情,不一樣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