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穎茗草
1.
晨起6:30,打開剽悍晨讀,給自己灌了一碗“能量湯”,心里想著:“今天的話題那么難,等我組織一下,晚點再寫感悟!”一等就等到了月亮都露臉了。
晚上9:30,坐在書桌前,還是咬著筆頭,眉頭緊皺:“別人怎么都寫得那么好,我卻一點思緒都沒有。不行,先去小灶群冒個泡吧,看能不能取點料,況且自己也潛水了那么久了......”
于是放下筆,拿起手機,從小灶群刷到了朋友圈,翻遍了簡書,還逛了會淘寶……抬頭看看表,噢,NO,剛好顯示00:00!
神馬情況,時間也過得太快了吧。鋼筆被冷落了一晚,本子還依然保持雪白之身,周公之子又來催我赴約,于是晨讀感悟又泡湯了!
這就是我之前每天自導自演的直播劇,與其說寫晨讀感悟是被所謂的“理由”所耽擱,不如說是因為我因動筆恐懼感而選擇拖延。
后來,我采用1分鐘行動法:先寫1分鐘。
在決定寫作的這1分鐘里馬上行動,把自己想到的點列提綱,然后之后再為它添“肉”加“血”,一篇感悟便躍然紙上。
2.
我有輕度的拖延癥,再加上輕度的強迫癥,于是便很容易出現我先生口中“恐龍變身”的現象。
“我這個月減10斤,不瘦不吃飯!”把口號喊得最響的永遠是我,但磅上的數字上升最多的往往也是我。
看著還躺在盆子里的碗,看著還沒拖的地,再看看鏡中還沒洗頭的我,我差點就能噴出火來。
盡管我知道這些都是引發我情緒大爆發的導火線,但我就是不愿意動起來,因為工程浩大啊,況且拖延癥也在發作!
后來,我采用1分鐘行動法:把它們都拆解了。
不要求自己一下子全部把它們都做完,只是告訴自己一周減2斤就可以了,拖完地就可以了,洗完頭就可以了。然后事情都被KO了,也很少再進入“變身”狀態。
3.
星期一之所以是黑色的,因為它把我們從軟軟的大床拉到了硬邦邦的辦公桌前,面前擺著的不再是成堆的零食,而是成攤的文件;電腦屏幕前顯示的不再是虐狗是肥皂劇,而是連綿不斷的電子郵件……于是,我在神游,思緒飛出九宵云外……
咳咳,該醒醒。拖延不是病,病起來最累命。看看臺歷,XX文件后天交,XX數據明天要……一下子被逼得喘不過氣,都怪自己愛拖延。
后來,我采用1分鐘行動法:把需要處理的問題分3類:
(1)2分鐘能搞定的,馬上處理;
(2)超2分鐘的,把問題可示化:寫在便貼上,貼在電腦屏膜邊上。看到一個處理一下,處理一個撕一個,那個酸爽度比吃老壇酸菜面還來勁。
(3)然后面對“最后期限”的任務:先用拆解法,把它們分支,然后再根據期限日子數規則進度,接著只需要按進度進行就可以了。既沒了緊迫感,也不擔心做不完。
4.
1分鐘行動法:
就是用1分鐘的短暫感,把我們內心的恐懼感與逃避感掃除,然后讓我們覺得“面對”并沒有那么難,行動起來也變得容易,拖延癥也隨之被治愈了。
怎樣用1分鐘做更多的事,怎樣用1分鐘戰勝更多方面的拖延心理,可以參照《1分鐘能做什么?不可思議的“戰拖”心理學》一書,它里面羅列了60條相關的建議,超級實用。當然,包括我現篇文章里所介紹的技巧,其實也是從這本書中所領悟到的。
PS:
參考書籍:
《1分鐘能做什么?不可思議的“戰拖”心理學》
作者:[美] 杰夫·戴維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