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還沒能拿上一張合法的證明,每天上下班只能隨著擁擠的人潮上下公交。很長一段時間里目睹過多次同樣的怪現象,頗為不解。
北京開車的人多,乘車的人也多。特別是上下班的高峰期,車堵人也堵。除了車多造成的擁堵,人為因素絕對占主要。一輛公交過來,人潮隨之蜂擁,把一輛車的空間擠得水瀉不通。本已擠不上去了,但公交門口掛著的,后面排著隊的,前赴后繼。人上不了,車走不了,站外的車也進不了。整個一惡性循環,經常一輛車要經過半個小時,然后掛在門口的人才在眾人的勸解與謾罵中悻悻而去。而回頭,后面卻有同路車因為前車堵站進不了。
而同時,常常有人說北京堵車嚴重,公交走得慢。公交要快速,一部分靠乘客上下的速度和進出站的速度。擠公交不是買促銷商品也不是爭搶禮品,為何在擠得容不下一只腳的情況下還要去當拼命三郎,非得上去湊個熱鬧而不緩幾分鐘等后面的車進站再上。我常常當一名看客,聽著旁人感嘆不理解這種人的思想,按北京公交的出車頻率,半小時內絕對有同路車,大家都來節省這幾分鐘甚至半小時,公交的時間能節省多少呢?
站在站臺上,看看左右和我一樣的人有許多,不急不躁,從容不迫,卻反而經常能坐到座位,免去了許多與陌生人前胸貼后背的不堪和呼吸渾濁空氣的難受。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人多如潮水,卻不能像潮水來得快也去得快,所以堵。前人卻很明了,堵不如疏!
也許很多人急著赴約,或者急于與家人共進晚餐,也或者急著回家抱抱可愛的孩子,又或者有刻不容緩的急事需要去解決。但往往適得其反,又耽誤了眾多人的時間。明明后面就有他要坐的車,最后還要被人埋怨和責怪甚至謾罵。何必!
未必那些人都是我們家鄉俗稱的“三只手”?我倒不覺得,北京相對來說,這類人很少很少,至少我至今沒有碰到過。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