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歷史書,講統計學及其科學應用的發展,目標群體作者在后記寫明是"幾乎沒有經歷過數學培訓的讀者"。
寫得如何我讀書少無從評判,讀起來體驗是好評的。就"有趣"來說,這本書是一個恰當的例子,我們可以輕松地跟著作者的編排走。
副標題"統計學如何變革了科學和生活",對應原文是How Statistic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框了一個時間范圍。
背景是科學的哲學觀念和實踐從19世紀的決定論向統計模型的轉移。作者在自序里從"機械的宇宙"引入統計的基本概念,并明確了以人物為關注點的大眾視角。不過20世紀發生了很多事,略微標題黨。
全書有350頁29章,篇幅不小,好在章節輕盈,便于翻閱 。上半部分出場人物有限,下半部分較為分散,大致是群英錄。
早前的the Bernoullis,Fermat,de Moivre,Pascal 只偶爾提到了,主角列表有Karl Pearson,天才Ronald Aylmer Fisher,大宗師Jerzy Neyman,羅剎國Andrei Kolmogorov等,主要講軼事,八卦之余講專業話題。
標題來源于一個實驗,發生在劍橋的一次下午茶,"實驗設計"的統計學方法論。
進化論科普讀物《自私的基因》第一章Why are people?作者Richard Dawkins 引用"著名動物學家辛普森(G. G. Simpson)"的說法"現在我要講明的一點是 ,1859年之前試圖回答這一問題的一切嘗試都是徒勞無益的 ,如果我們將其全部置于腦后 ,我們的境遇會更好些 ",介紹Darwin 的工作。
本書里也有一個類似的起點,標志性人物是Karl Pearson。"我個人傾向于認為統計革命始于19世紀90年代卡爾 皮爾遜的工作",并且根據作者的介紹,Pearson 是興趣在"科學和數學模型的本質上"的政治學博士(Marx 的迷弟,為了男神改了一樣的名字)。男一與Darwin 除了同為英國同胞之外,還有一位重要的共同中間人Sir Francis Galton。Galton 是Darwin 的表弟,追隨他的學說,從事生物測量、統計等工作,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是一位獨立而富有的業余科學家"。而男一Pearson 的統計學工作正是受到Galton 的影響,并接手了Galton 的生物統計實驗室。
故事圍繞著工作背景,期刊論文,告訴讀者學的那些東西發布的情形。從英國,到歐陸,最后到美國,伴隨著戰爭、經濟、公共衛生、工業等方面的應用。
在末章,作者引用了Thomas 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建立在沙土上的摩天大廈"暗示著學科并不堅實的基礎和潛在的危機。
饒有趣味,不明覺厲。
我在友鄰的豆列看到這本書。大概是5年前,買不到,學校也沒有。
過了這么久現在出了這一版,我也是閑。
思來想去給學生看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