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三 寫歷史的工科生】
文:李彥
轉(zhuǎn)載分享請私信,盜文抄襲必究!
絕對干貨!快收藏轉(zhuǎn)發(fā)!
南遷之議
論起明末崇禎南遷之議,大家都常嘆息不絕,很多讀者只知南遷最終以失敗告終,對于這其中的具體過程卻不了解。
筆者將勾稽《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綏寇紀略》、《烈皇小識》等史籍資料,為大家詳盡還原這段決定明朝命運的歷史過程。
此文為歷史科普文,此后將另行撰文詳細探討“南遷失敗的原因”,嚴格遵循史料為諸位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首提南遷——懿后拒絕
南遷之議前后多達五次。雖然最終被崇禎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為由徹底否定,但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南遷卻是由朱由檢本人親自提出的。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已經(jīng)徹底取得松山戰(zhàn)役勝利后的清軍,再次從墻子嶺分道深入明朝腹地,接連攻破薊州、真定、河間、臨清、海州等地,北京城周邊郡縣幾乎被全部攻占。到第二年四月北歸時,清軍總共劫掠府州縣共八十八處,人口三十六萬九千余眾,牛羊馬匹、金銀珠寶無數(shù)。
清軍深入明土竟幾乎抵御,便縱兵耀師大肆劫掠,明廷一時大為震動,更為不幸的是內(nèi)部李自成圍困開封,三路明軍解圍不成反遭大敗。在這種內(nèi)外交困的時局下,崇禎連夜召集首輔周延儒商討南遷之策。
但不料消息走漏傳至后宮,天啟帝懿安皇后以“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力勸崇禎堅守京師御敵。隨著清軍撤離關(guān)外,孫傳庭率領(lǐng)的陜西軍、左良玉率領(lǐng)的荊楚軍休整秣兵,朝局形勢稍顯緩和,崇禎也就將放棄了此次南遷。
再論南遷——諸臣不語
但隨著崇禎十六年十月初三,孫傳庭戰(zhàn)死于潼關(guān),陜西全境失守,明廷形勢再度惡化。松山之敗后,明廷只剩下三支主要作戰(zhàn)部隊,其一是駐守荊楚一帶的左良玉,但其早已兵驕將傲,逐漸不受朝廷控制,不可依賴;其二是駐扎在山海關(guān)由吳三桂率領(lǐng)的遼東軍團,然而遼東軍擔(dān)當抗清重任,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絕不敢輕動;其三便是相較而言聽命于明廷的孫傳庭所率領(lǐng)的陜西軍,但戰(zhàn)功顯赫的陜西軍隨著孫傳庭戰(zhàn)死也煙消云散,這也是為何《明史》說“傳庭死,明亡矣”的原因。
崇禎十七年正月,占據(jù)西安稱帝的李自成發(fā)檄文東征京師。鑒于手頭已無兵可用的危局,南遷之議便再次被提上議程。時任左中允(六品階)的李明睿在正月初三于朝臣中主動首提南遷:“誠危急存亡之秋……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徐圖征剿之攻。”崇禎見奏疏后,連夜將其召入宮中商討對策,連問其有關(guān)軍餉、接應(yīng)、駐扎等事務(wù)。得到需要兵部和戶部大臣支持的回復(fù)后,崇禎于十九日上朝面對內(nèi)閣六部重臣痛哭陳述。
但朱由檢仍不愿直接提出南遷的構(gòu)想,僅僅以“朕愿督師,以決一戰(zhàn),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來向朝臣表明心意,希望大臣中能有人站出來提議南遷,崇禎再順勢應(yīng)和,這樣給自己一個臺階能夠順利遷都。
熟料這些位居六部內(nèi)閣高位的大臣都是權(quán)術(shù)高手,對崇禎用意心知肚明,竟無一人站出來提議南遷。這些大臣們主要擔(dān)心提議南遷后承擔(dān)政治風(fēng)險,一方面是朱由檢此人絕對會推卸責(zé)任于提議的大臣,另一方面也是有前車之鑒。
早在正統(tǒng)十四年明軍遭遇土木堡慘敗,明英宗被俘后,京城大為震恐。當時的翰林院學(xué)士徐珵提議遷都南京、以避敵鋒,被當時力主堅守京師的大臣于謙等痛斥,其政治生涯因此被毀,甚至遭致多方恥笑,在當時政壇毫無立錐之地。最后只能改名徐有貞,投機明英宗發(fā)動南宮奪門政變才一舉翻身。
六部重臣和閣臣正是知道崇禎帝品行,從而絕不敢站出來主動承擔(dān)責(zé)任。但在崇禎的一再逼問之下,這些權(quán)術(shù)高手立即轉(zhuǎn)變策略,竟紛紛表示愿意代帝出征,與叛賊決一死戰(zhàn),決口不提南遷一字。朱由檢萬般無奈之,只能作罷,南遷一事再次擱置。
三議南遷——太子監(jiān)國
雖然六部重臣無人站出力挺南遷,但崇禎卻沒有放棄南遷的意愿,私下做出了一定的部署安排。大順軍主力進入京師最后一道屏障山西之后,朱由檢便命左懋第前往南京查看沿途水陸兵馬安排,命天津巡撫馮元飆前往沽口置辦漕船三百待命。
隨著山西戰(zhàn)事不利,太原、沂州等相繼失守,時局再次緊迫。此時左中允李明睿公開上奏提議,將南遷最后一層紗紙捅破。他建議皇帝遷往南京以圖興復(fù),留下閣臣輔助太子留守北京抗敵。崇禎心知肚明但尚未發(fā)表意見,而聽到閣臣留守的提議后,內(nèi)閣首輔陳演便立即堅決表示反對。遭到首輔拒絕后,左都御史(正二品階)李邦華站出提議“皇上即不南遷,宜令太子諸王居舊都(南京)”,同時言明“臣與有識籌之已熟,惟上速圖之”。
崇禎初次聽到這個提案時,其實已然心動。天子留守北京以表明不放棄宗室陵寢,給自己找了一個臺階后,便能有機會再尋求移駕南京。正打算將此議執(zhí)行時,熟料兵科給事中(從七品階,但權(quán)限極大)光時亨竟站出來反駁:“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以諸臣試圖另立皇帝來駁斥太子南行的提議,說到這分頭上,眾臣若再站出來提議南遷便如同造反,所以當時無人再敢發(fā)聲。光時亨這一駁斥氣的崇禎大罵:“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罵完便拂袖退朝,第三次南遷之議只能再次擱置。
四議南遷——大勢已去
隨著山西戰(zhàn)事越來越不利,全境淪陷只是時間問題。二月二十七日,崇禎再次于朝堂商討南遷一事,此次是決定南遷之議最終能否實施最為關(guān)鍵的一天。李邦國和李明睿提出皇上南遷和太子前往南京兩個方案,此時唯獨少詹事項昱出聲應(yīng)和太子監(jiān)軍一事,其他重臣再無一人進言。
萬般無奈之下,崇禎決定以玉石俱焚之計逼迫大臣表態(tài)。崇禎厲聲道:“朕以天地祖宗之靈,諸先生夾輔之力,或許不至于此。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大臣們見崇禎絕境之處,竟然試圖脅迫眾臣一起殉國,便轉(zhuǎn)而支持太子南遷一事。崇禎見狀心中大恨,一時怒火興起,“朕經(jīng)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孩子家做得甚事!”朱由檢以太子年少不能成事為由徹底拒絕,,決議死守京師,這一舉動也斷絕了大臣們南遷保命的活路。雖有第五次南遷提議,但此時商議的失敗意味著此后已經(jīng)沒有任何南遷的可行性了。
自此之后,大臣便一案不提,一計不出,坐等大明江山覆亡。
終議南遷——君王死國
三月初一,總兵周遇吉戰(zhàn)死,寧武關(guān)被李自成攻破,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緊接著居庸關(guān)、昌平被大順軍攻克,山西全境淪陷。三月六日,崇禎見南遷已無可能,便下令放棄寧遠,征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密云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火速率兵入衛(wèi)京師。
十一日,大順軍攻克宣府,十五日抵達居庸關(guān),總兵唐通以關(guān)迎降,同日代帝出征的李建泰被部下控制投降大順。此外,另一路由劉宗敏和劉芳亮率領(lǐng)的大順軍東渡黃河、出固關(guān),自南面攻克保定,徹底將明廷南遷的漕運之路阻斷。
在這種危機時刻,駙馬都尉鞏永固于三月四日面奏圣上,勸崇禎移駕南行,自稱可以召集京師義勇十余萬扈從隨行。這種話其實只為勸崇禎下定決心南行,根本沒有可行性,所以當時朝臣均斥其荒誕。
七日,天津巡撫馮元飆之子馮愷章入京,而此時南行最佳路線的京杭漕運已經(jīng)被斷絕,只能建議崇禎迅速自天津從海道南遷。無奈大順軍勢如破竹,崇禎已經(jīng)決議等待吳三桂的遼東勤王之師死守京師,馮愷章上奏不能達天聽,只能痛哭而歸。第五次南遷之役也就徹底破產(chǎn),明廷也再無生機可言。
后面的事情大家已然十分清楚。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圍困京師。十九日拂曉時分,崇禎絕望之際于煤山自縊殉國,大明二百七十余年基業(yè)自此敗亡。
參考文獻:
[1]李亞鵬.淺析崇禎救國之策失敗的原因[J]
[2]高小娥.試論1644年南遷之議[J]
[3]周啟志.崇禎末年“南遷之議”評析[J]
[4]王昊.崇禎與“南遷”之議[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