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周的工作都是做專題策劃,一共有兩個專題,前后做了一遍又一遍,始終找不到思路,左調右改,心里也沒什么依據,發給領導看,領導也覺得不妥,于是我整個人開始氣急敗壞,十分沮喪,完全一只泄了氣的氣球。
于是就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對,但又找不到好方法,那就是我太笨了,怎么也做不好這件事。或者是我不適合這份工作,那就干脆算了吧,再去找別的事做吧!心里這樣思忖著,開始打退堂鼓。
灰心之際,領導說,先別修改了,再開始做一個新的。
聞此,我好像吸到了一點新鮮空氣,復活了一點。受上一波失敗情緒影響,這次我想將頭腦放空放空,就決定這次不急著開始做,先去瀏覽各種相關資料好了,查資料過程中,頭腦里突然想起了那句“專題就相當于一篇文章,只是換成圖文形式展現出來”,既然這樣,那我就先寫篇文章吧,然后將文章拆解出來。
立即開始,將專題關鍵詞作為文章標題開始寫,寫文章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是我熟悉的工作,思路也比較容易捋清楚,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樣結尾,在我寫下標題的時候,這些都在腦子里了。
而后腦子就不由自主開始運轉,那這些思路轉換成圖文形式會怎樣?并開始想開頭放什么文案和圖片,下面怎樣承接,然后怎樣轉到結尾等等,這些我一直苦苦想要的策劃思路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到來了,甚至有點意外。
“看來我還是能找方法的,我這人也不是那么笨啊”心里隨之就開始隱隱得意和欣喜。彼時,我頭腦里又一股腦出現了以下這幾句話: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熟能生巧。”
“功到自然成。”
“量變產生質變。”
這幾句話都在傳達同一個意思,盡管去做,堅持多做,積累到一段時間后你肯定會看到自己想要的變化。我一邊深深贊同這切身的感觸,一邊為自己之前的放棄之心而羞愧。
這是一件小事,但卻牽引出了我生活中的一大思維頑疾。
因為在想到上面那幾句話時,我意識到,這些概念對我來說很是陌生,我像是第一次真正體會到這些話的意思。
記憶中,每次開始做一件新的事情,總是在第一次遇到困難時,就走不下去了,沒有積累過足夠的量,沒有練出功夫就以自己不是這塊料為由而撒手放棄。
一路上,我已嘗試并丟掉了好多種可能性。
從小時候起,我就算是大人眼中聰明點的孩子,上小學時會演講、會唱歌,卻留下了一次唱歌時被嘲笑的陰影;到初中會演講、會寫一手好看的字,卻因為一次演講競爭者有很多拉票同學而真的認為自己不行;到高中學畫畫,本是抱著愛好去學最后卻成了條條框框的應試考試;然后到大學又學日語,畢業之前一直考了三次一級沒過;畢業之后就從事了文字工作~在那一個個考驗人的關口,一個個成長來臨的時刻,我退了出來。
直到現在,生命已已進入足足的成人階段。但每當生活中遇到一點不順,還總是像個孩子一樣在第一時間就灰心喪氣,生出放棄的念頭,沒有耐心堅持下去看看,沒有承受挫折的勇氣,總以為一兩次不行就代表了永遠不行,就想重新換道。
原來,這已經是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了。
怪不得,最近總有那種“自己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都做不好”的悲觀,對那些曾經很熱愛的事情也一點都提不起興趣。
因為它們給我的印象一直就定格在我遇到困難時放棄的那一刻,那時的它們,令我害怕,令我后退,形成了我對那些事的故有認知。我就以為,它們將永遠是那樣了,所以,即便時隔多年,我還是不敢靠近。
那就像是一個個被傷到卻沒有接受包扎治療的傷口,只能兀自發炎流膿,始終不能結疤除痕。
是的,當時如果對它們多一點點耐心,也不至于今天看它們還是傷痕累累,自己也不至于落得滿身疲倦。只覺一無是處,道路越走越窄。
“種一棵大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認出生命模式,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