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老巫
|| ? 每天絮絮叨叨,堅持日更, 第158篇
“你今天早晨吃了什么?”
“哦,在早餐店,喝了一碗粥,外加一籠湯包子。”
“那粥碗的圖案是什么?”
可以肯定,絕對大多數的人,是答不上來的。你在喝粥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去看碗一眼,只顧著喝粥,趕著上班或上學。寫什么,靠“有心生活”。時時有心,處處有料。
一句話:用心挖掘生活,不愁沒有東西寫。
1、
“寫什么”vs“怎么寫”,哪一個重要?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到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教士問上帝: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在哪里?上帝帶教士進了個房間,里面有一口煮飯的大鍋,一群人團團圍著。他們每人手持一把湯勺,但湯勺的柄太長,盛起湯來送不到嘴里,十分別扭。因此,盡管鍋里山珍海味頗多,他們卻只有挨餓。這就是地獄。上帝說。
接著,上帝又把教士帶進另一間房子。這間房子和那間幾乎一樣,也是一大群人圍一口鍋就餐,每人的湯勺柄也是那么長,但他們卻吃得井然有序,樂在其中。原來,他們是用長長的湯勺互相喂著吃。這就是天堂。上帝說。
于是,教士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的寓意:你要遠離地獄,必須先成為別人的天堂。使用長勺,給對方喂吃。
在我看來,要讓讀者喜歡你,不離棄你,必須有吸引力的材料。大鍋里的飯,就是材料,即:寫什么。沒有材料,有長勺又有何用?長勺就是解決“怎么寫”的問題了。
在寫作中,“寫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文字的根基。
2、
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只為得到要“寫什么”。這個場景,你也許不陌生。對的,這是每個作者最為頭痛的一個的問題。
可我們的生活卻是平淡如水。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有性格鮮明的人物,真的好像沒有什么值得去寫的。即使虛構,想象的翅膀也打不開,因為生活的平淡,不能給予強烈的感官刺激,沒法產生寫作的沖動。
不知道“寫什么”,是作者沒有找到方法,思維上遇到了瓶頸。怎樣去找素材?生活一切都是很平常的,好像都沒有什么值得去寫,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去記錄。那就從自身挖掘。把自己挖深,把自己挖細。
挖掘自己,還要學會制造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正如一個孕婦,在大街上,她所見的,似乎滿街的都是孕婦。對點滴事情,要保持一個敏銳度,從多個角度去想。即使再平常的事情,也能想出個不同平常來。
怎樣挖掘自己?
你身上有傷疤嗎?如有,看看在哪個部位。仔細看看這個傷疤的大小、形狀、條紋、顏色等。看著這個傷疤,你肯定能想起這個傷疤是怎么“有的”。關于這個傷疤的故事,肯定能寫出來,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來。寫完傷疤的故事,你此時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寫出來。
有人會說,身上沒有傷疤,那寫什么?你身上皮膚光潔如鏡,也許沒有傷疤,我羨慕嫉妒恨,對你。你可以看看爸媽身上,有沒有傷疤?去寫寫他們的傷疤的故事,怎樣?
一個關于傷疤的故事,你對人生的感悟,這些真切的文字,不需要編造,“寫什么”不再是你頭痛的問題了。
寫“傷疤”,只是一個例子。我們自身,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寫,值得去挖掘。
3、
要把“什么"寫具體,必須勤于觀察、放飛想象。
觀察,很重要。有了觀察,能把事物寫具體,因為動用了五官。大家不要輕視了五官的作用。我們人所接受的信息,全部來自”五官“,別小瞧了這些”官“。所見、所聞、所嗅、所聽、所感,讓我們立體的接收信息,消化吸收整理成文字。
僅僅是寫具體還不行,那還要形象生動。怎樣做?想象。想象就是把所見事物,在描寫的基礎上,抓住特征,運用比喻或擬人,讓被描寫的事物活起來。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還要學會,從現在,聯想到未來。從此點,到彼岸。
觀察、 聯想、想象等思維能力的提升,讓我們有更多的”什么“值得一寫。
說“寫什么”重要,不是忽視“怎么寫”。有了東西可寫,剩下“怎么寫”的問題,相對來說就好辦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