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汪曾祺的《老人情》與《老味道》,一紅一綠的書皮頗顯眼,閑來無事時總會取下翻讀幾篇。不同的心境下細讀這些文字,每每所悟所感也不同,以至于讀了三年都未讀完。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讀來有股心酸,文章里堆積的是父輩之間的厚重情誼,以及臺灣與大陸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故鄉情,每一段故事讀來皆是人性的柔軟。而讀汪老的文字,是一波暗涌,好像一度活在自我的絢麗世界里,突然窺覷深海底清澈寧靜世界里遨游的魚兒,觀其自在,嘆其空靈。
很羨慕嚴明背著鏡頭走天涯,曾一度沉醉于他《我愛這哭不出來的浪漫》一書里的人與景,沖動的好幾次想要立刻飛奔去重慶朝天門,去探尋他的大國志。
可我卻只是個思想上的偉人啊!只是個行動上的覬覦者啊!
午后,大學校友孔平來電,聽得出電話那頭的他有些哽咽。
他說一晃又一年快過去了,元旦時召集在義烏創業的校友們聚聚,雖然今年生意難做,大家日子都過的緊巴巴的,可還是要開心快樂,還是要保重身體,還是要多想想母校。
掛完電話,起身眺望窗外綠意盎然的草坪,落了一地金黃的銀杏葉,鋪滿相思。
相思18歲那年炎熱的夏,乘著綠皮火車望著故鄉遠去,長長的鐵軌連接著與家的牽掛,第一次只身一人,離開父母的懷抱,熱淚滾滾隨火車淌到南昌。
我想如今再回去,依舊會是熱淚滾滾。
總是聽說著南昌日新月異的變化,聽說著母校的變化。13年后還是缺乏勇氣回去,怕那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怕那再也找不到荒涼的艾溪湖,怕那些記憶里的小街巷,只能在夢中回蕩。
如今上饒站雞腿的香味,鷹潭站簇擁的小偷,校門口的拌粉,路邊的水煮灘,五毛錢的辣藕片,切條的肉末茄子,這些老味道,一輩子都深深烙印在味蕾上。
或許這正如汪老所說的,當你如今再去品嘗,發現沒有寄予中那么好吃,其實這個味道一直未變,有時候我們所懷念的只是過去而已。
而18歲那年的青蔥,偶爾回味,仍然回甘香甜。
那么,就聚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