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坐在我側面的那個女士30多歲,化淡妝,說話語速不快,每說一句話,都會停頓一下。她在一家國企,剛剛換到一個新的崗位,是要跟海外的業務部門組織項目的崗位。剛剛接到了一個項目,跨國的,她是一個支持者,負責人是上司。但上司把項目的總體協調工作都給了她,現在項目遇到了一個問題卡住,她發現很難推動項目執行部門的領導。她覺得遇上大事了。
于是她找到我來做個職業咨詢,她提到了一個自己的一個困惑:
『我是不是不適合這個崗位?我這年齡是不是該換工作了?』
我沒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反過來繼續跟她談這個項目
『那你現在這個項目怎么辦?』
她嘆了一口氣:
『我不可能完全成功完成這個項目。』
我問:
『那假如完全成功完成這個項目,100分。應該是什么狀況的呢?』
她說:
『那自然是,項目不會有問題,我們公司各個部門和客戶都協調的很好,按時完成,保質保量』她每說一個短語,都會停頓一下。
我又問了一個問題:
『那假如不那么成功的完成了這個項目,80分會怎么樣?』
這個問題讓她產生了新的思考。
是啊,一個項目不是除了成功到完美,就是爛的一無是處啊,還有80分、70分、60分的樣子啊。
而當她意識到自己的項目還存在其他可能時,她所謂的『換工作』的念頭就一下子變小了。
當她把念頭轉一下,就柳暗花明了。
2
很多人在工作上,遇到事了,想辭職,換個工作。其實并不是這個工作的問題,而是她背后的念頭,她想的是『我只能做一個我特別適合,總不會遇到問題的工作;否則我就得換』。當這個念頭改變了,她想換工作的念頭就改變了。
這事不光適用于工作,也適用于感情、親情、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人就是不婚,心理的念頭無非也是『我得找一個我特別適合,永遠相愛不沖突的愛人;否則我就不婚』。這個念頭變了,他的另一半也就出現了。
行動轉變的前提,是念頭轉變。我們的工作生活出現轉機,也往往是心念先轉。
念頭是個有意思的東西,它在我們的每一次呼吸中閃現。我們每說的一句話、每一個行為的背后都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個念頭。
『你被擠進地鐵里,前邊人貼著你的胸,后邊人擠著你的背,你皺了皺眉,身體拱了兩下,緊緊抓住了扶手。』
就這幾個動作,你都沒說一句話。但是,你心里就會產生出N多念頭來。
『我不想這么擠』
『上班人真多,所以擠』
『后邊那人是不是想吃我豆腐,所以擠我』
『在這座城市奔波真痛苦』
『憑什么我在這里受苦』
『好討厭,我沒法呼吸了』
『你要下車應該提前說一聲,這么亂擠真討厭』
『哎旁邊那人玩的游戲真爛,連那三個不就全消了嗎?』
……
你想想是不是這樣,你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轉,內心的各種念頭一個接一個的蹦出來。
而左右你決定的,恰恰是這些念頭。當你在擁擠的地鐵里皺眉,然后采取了一個行動,前后拱了兩下。這個行動背后,就是一個個念頭:『我得舒服,只有讓自己有點空間才能舒服,只有稍微的冒犯一下擠我的人才能讓他們騰出空間來。』當然,這一個個念頭幾乎是倏忽間閃現的,然后你就做出了決定,采取了行動。
而困住我們行動的,也多是念頭。
一個人,不妨稱他為小明,在微信公眾號上問我:
『老師,我比較內向,所以跟上司同事總是溝通不暢,他們說的一些話我反應不過來,所以他們都覺得我做事不可靠,我該怎么辦?』
各位,你看了這句話,看出他背后的念頭了嗎?
我們來拆解一下。
首先,『我很內向』。當他說出這句話時,他未必內向,而真實的表達應該是
『我認為我很內向』,這就是一個判斷,一個觀點,也自然是一個念頭
他這個念頭是怎么形成的?他為什么會認為自己內向?誰告訴他的?他測出來的?還是其他什么因素。
其次,『所以跟上司同事總是溝通不暢』
他想表達的意思是『內向意味著跟上司同事溝通不暢』,這自然又是一個觀點,一個念頭。
這個念頭自然值得推敲。估計有成千上萬個反例來證明,內向的人照樣溝通能力強。
再次,『他們說的一些話我反應不過來』,這背后似乎又是一個觀點,可以猜到:
『內向意味著溝通不暢意味著我反應不過來對方說的話』
再繼續,『所以他們覺得我做事不可靠』,這個邏輯又是一個觀點
『內向意味著溝通不暢,意味著我反應不過來對方說的話,意味著我做事不可靠』
好了,當我們把這段個人表達仔細觀察之后,就能看出這背后其實有大量的念頭,而問題就出在,這些念頭都是小明自己建構出來的。他用了自己建構出來的一堆念頭,把自己困死了。
其實,以上的每個念頭,如果轉念一想,我們的行為就不一樣。他可以認為『自己并不內向』,
也可以認為『內向也可以溝通順暢』,
也可以認為『內向也可以對他人的話合理反應』,
也可以認為『即便內向溝通不暢,做事也能可靠』。
任何一個念頭的轉變,帶來的行為和結果都會轉變。
3
你也許會發現,一些人被幾個念頭卡住幾年、十幾年甚至一輩子。有多少人會因為堅定的相信『我必須找一條對的賽道才開始動』,而糾結多年的;又有多少人會因為堅定的相信『必須做自己喜歡的事那才行』而屢次換工作喪失了發展期;又有不少人如小明一樣認為『自己是內向,所以就搞不好人際關系,所以工作就發展不好』而給自己一個『我就是不行』的理由的。
最近,一個概念『巨嬰』被熱炒。以至于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之所以成為巨嬰,就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
這里你至少能看到幾個念頭:
第一、中國人都是巨嬰;第二、巨嬰都特混蛋;第三、中國人之所以成為巨嬰,是因為原生家庭。
于是乎,你成年后的各種痛苦,都終于找到了歸宿:第一、我是中國人,所以我是巨嬰;第二、我是巨嬰,所以我就混了;第三、我是巨嬰的原因都是因為爹媽不會養。
然后我們的生活就被這一連串的念頭卡住了。我混蛋,我有理!
而問題是,當你抱著這個念頭,你的困境還是困境,你總不能在回到剛出生,讓你爹媽重新按『科學』的方法養一遍。
看上去,我們會被各種念頭困住很長時間,似乎轉念是一件超級困難的事。然而事實上,我們人一生中會建立和改變成千上萬的念頭。你小時候的很多念頭,過了幾年全都蕩然無存;你父母、小學老師當年跟你說的那么多觀點,到現在為止恐怕留不下幾個,同時,你的朋友、配偶、老板,也會給你『植入』各種新的念頭;還不信的話就不妨去看看最近最流行的一個綜藝節目《奇葩說》,那里邊每期都有一個大眾話題,兩派辯手分別使出渾身解數,各說各理,你聽完了一定會發現,我剛剛還認為『找朋友應該門當戶對,因為門當戶對能談得來』,怎么被康永哥一說覺得『恰恰是跨越門戶的朋友才能有更新的見解』,念頭說變就變了。
如果我們能抓住信念轉變的自然過程,轉念也許會是所有改變中最簡單的改變。
4
當我寫到這里時,總是能想到《湯姆索亞歷險記》那個經典的刷墻對話。
『湯姆定定地看了班恩一眼說:
"你說這是工作?"
"難道不是嗎?"
湯姆繼續粉刷木板,同時漫不經心的回答道:
"嗯,它可能是工作,也可能不是,我所知道的是我做得很爽!"
"算了!少來了,你難道很喜歡粉刷籬笆?"
湯姆手中的尤其刷子來回不停的刷著:
"喜歡它?嗯,我看不出我為什么會不喜歡做。有哪個男孩每天都有機會刷籬笆?"
湯姆的這番話使得粉刷籬笆這件苦差事翻身了。班恩開始觀察湯姆的動作,而且被吸引。
一會兒之后,班恩說:
"湯姆,讓我刷一下吧!"』
湯姆干了一件事,就是為刷墻賦予了新的意義,從而把班恩『刷墻等于苦差事』的念頭給掉轉了,『刷墻不是苦差事,而是美差』
這似乎是馬克吐溫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再個真實一點的案例,你就會發現轉念并不是那么困難。
這個案例來自《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
『19世紀發生在巴黎的一次暴動,軍隊指揮官接獲命令要對暴民開火以清除廣場。他命令部隊進入射擊未知,一支支槍對準群眾。接下來,是一陣恐怖肅殺的寂靜,這時,指揮官拔出劍來大喊:"各位先生女士,我奉命要對暴民開火,但是眼前我所看到的是一群誠實高尚的市民,我請求你們能夠離開廣場,好讓我們能夠瞄準這些暴民!"結果,當他說完這番話,廣場的人群不到幾分鐘就散去了。』
這也是一個轉念,對于暴亂,所有人的一貫念頭就是:『在廣場上的人等于暴民』,這個指揮官僅僅用了一句話就把這個念頭改掉了:『在廣場上的人是市民,而非暴民』
最后,我講個真實的段子,各位不妨體會一下。
一個記者采訪英國喜劇演員Sarah Millican。
記者:『你為什么從事喜劇行業?』
Sarah Millican:『人們總是嘲笑我,所以我想"去他媽的,干脆收他們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