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述了在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小鎮,住著5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女人。而這5個女人,其實是一個女人的童年時期、青春期、成熟少婦時期、“更年期”、睿智的遲暮老年期。深愛青春期瑪格麗特的男主角,要接受這個女人的一生。孤僻的童年、熱情的青春期、憂郁文藝的成熟期、暴躁粗魯的更年期、睿智會”讀心”的老年期。而這個被詛咒的女人,只有遇到“真愛”,才能讓不同時期的自己“歸一”。男人了解這一切后,最終鼓起勇氣,回來同她一起承擔這份“命運”,但很遺憾,即使深愛女主角,但終其一生,也沒能讓女主角“歸一”。而且,女主角還在婚后出軌了。
很悲傷的故事。愛,卻也不得不承認,終其一生,我也不曾真正了解你。我以為的愛,更像是一場誤會。
但,這也是一生啊。
張愛玲說,我們總以為,愛情可以彌補生命中的很多缺憾,后來才明白,帶來更多缺憾的恰恰是愛情。
一個需要“真愛”去破解的詛咒,從一開始,就帶著檢驗和目的。一樣東西,我們太想得到,往往就對它越苛刻。每個女人都有不同面,即使不在不同年齡段,我們也期望愛情能包容我們的一切,愛的人也能愛你的全部。
然而“真愛”就像奇跡,一生也未必能遇見。
很悲觀么?恰恰是寬容。如果真愛是奇跡般的存在,有幸遇見,就是賺。遇見不到,就安之若素,愛情又不是生命的全部,何必去苛求它的純度。寬厚的心態,一段關系才更可能進入良性的模式。
《瑪格麗特小鎮》是讀來悲傷的小說,但生活也往往展現出文學作品的戲劇性,當它展示它的戲劇性時往往簡單概括的像極了法律案例——越極端越深刻。
總的來說,小說構思很新穎,看多了人格分裂的題材,初接觸很新鮮。遺憾的是外文翻譯,語言上實在乏味,對立沖突少卻中文細膩的心理描寫,也看的很不過癮。作者設計男主角因為繼承遺產而衣食無憂的后半生,簡直就是偷懶。愛情如果沒有生活的很多細節填充,始終是空中樓閣。仿佛一個概念,很難去把握去抓住。構筑的不分你我的生活瓦解的時刻來臨,越你難舍難分,小說才越精彩(我沒書透)。語言和情節雖然差強人意,但也不乏感人的金句。
我喜歡和求婚相關的所有事情:買戒指、單膝下跪、問出那個問題。我沒料到自己會喜歡那些事,但我真的很喜歡。我喜歡能為她做這些事。我喜歡在我們不合傳統的戀愛期后,著手做這些傳統的事。我喜歡求婚的儀式,感覺似乎參與了勇敢而愚蠢的人們的某種盛大傳統。
你的余生都將同一個人一起入眠、一道迎接清晨,即使你渴望離開卻還是留在這個人身邊——這些才是愛的體現。
在說愛她的那一刻,我其實并未太深刻的感受到我所表達的那種愛意。我只是無比渴望聽到她的回答。又或者我只是想把話說出口。有時候,我們會言過其實。有時候,我們會說一些不那么真實的話,暗自希望說出來后會成真。這一次,因為那段空缺,我愛上了她。
每個清晨醒來知道自己還愛著同一個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堅定的信仰。這是一種意愿。清晨醒來,相信自己的一切都將安穩持久,這就是信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