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服務業對傳統制造、零售行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也引發了產業虛實之爭。最典型的就是2016年馬云和宗慶后的隔空對話,引發了社會各界熱議,一直持續到今天。
產品和服務的區別
▎吳伯凡老師認為,產品和服務的本質區別到底何在呢?簡單的說法是,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同時發生的叫服務,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分離的叫產品。比如理發,理發師的生產過程和客戶的消費過程同時發生,就是服務。而傳統的制造實際上就是有一個庫存的環節,使得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分離。
▎但是隨著新型產業的發展,有些非實物產品已經逐漸脫離了實物制作的環節,比如電子書、軟件應用、電子貨幣等等,本身還是“產品”,但是其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結合非常緊密,在用戶手里就可以實現升級換代,而不需要去到售后服務點升級。如果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服務業就是制造業的終極階段。也就是當制造業不斷以客戶為導向、面向市場縮短其產品迭代周期,改變生產流程,以互聯網為手段,從供應鏈到銷售環節實施流程再造,制造業就變成了服務業。
制造業微笑曲線揭示的秘密
▎1992年施振榮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指產品的生產,經過市場調研、創意形成、技術研發、模塊制造與組裝加工、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鏈條。微笑曲線以制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全球產業鏈可以分為產品研發、制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從過程產品到最終產品再到最終產品銷售,產業鏈上各環節創造的價值隨各種要素密集度的變化而變化。
▎當我們以微笑曲線為對象對“制造業”進行深度分解,會發現除了最低端的“加工”環節以外,其他的實質上都是服務環節!這種服務,是一種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等,有別于我們日常所說的狹義服務業,即餐飲、娛樂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消費性服務業。
產能過剩和消費升級的新常態是
制造業走向服務化的大背景
▎幾年前聽過劉永好一個演講,其判斷從2010年至今,現在已經進入了“基本過剩時代”。各行各業都很難賺到錢,利潤率越來越低。
▎經過三十年中國的市場、經濟和社會發生了根本的極大的變化。第一個十年,是產品短缺的十年,那個時候什么都缺,你做什么,只要你認真勤奮都能夠賺錢。
▎第二個階段,大概就是這以后的十年,我認為假設我們八十年代創業,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整個十年,叫做短缺的十年,九十年代到2010年這個時代,叫做基本平衡階段。
▎2010年到現在這幾年,我認為中國經濟進入第三個階段,基本過剩階段。所謂基本過剩階段,首先從什么衣服、鞋子、帽這些開始過剩了,最后所有制造業,多數都是虧損的,或者無利的。
▎這就是實體企業面臨的困境——產能過剩。隨著國人消費水平提高,對同質化的產品越來越無感,在“物美價廉”的低端需求基礎上,發展到追求個性化、IP和用戶體驗的階段以后,傳統產品廠家似乎是一夜之間找不到新的客戶,只能任憑以電商、O2O、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模式橫掃市場而毫無還手之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制造業服務業化
▎多次被德魯克推崇的哈佛大學教授Theodore Levitt曾說:“顧客不是想買一個1/4英寸的鉆孔機,而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鉆孔!”這句話揭示了制造的本質應當以用戶為導向,而不是只顧埋頭生產。
▎如果拉長歷史的軸線,我們會發現一個真相——產業的發展就是從產品到服務。羅振宇說,之所以你現在賣的還是產品,只是因為這個產品背后的服務眼下還不成熟,是一個暫時的權宜之計。等時候一到,產品就會變成服務。
▎結論就出來了:想要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必須以用戶體驗為導向,只要以用戶體驗為出發點的制造業本質上就是服務業。不具備服務業思維的制造業,將被淘汰出局。
發展實體產業的重要手段是
做大生產性服務業
▎一線城市中唯一仍堅持實業方向的廣州,近年來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政府層面重點鼓勵發展七大生產性服務業:
1、金融:大力培育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等新業態,發展壯大總部金融、國際金融和民間金融。
2、物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引導傳統物流業態的互聯網改造。
3、信息服務:搶先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業態,提升發展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等特色優勢業態。
4、 電子商務: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移動電子商務、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深化企業電子商務應用。
5、科技服務: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科技中介、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服務等業態。
6、 會展:大力發展專業性展覽,鼓勵線上會展與線下會展融合發展,積極舉辦國際會議、經貿洽談會、高端論壇。
7 、商務服務:重點發展企業管理服務(總部企業)、商務咨詢、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業態。
——以上摘自《廣州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三年行動方案》
▎仔細研究以上七大服務業,除了互聯網金融涉嫌虛擬經濟以外,其他的類別完全是圍繞生產、制造的核心,為狀態制造業起到不可或缺的貢獻,毫無疑問都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共享經濟是制造業逐漸服務業化的典型
▎以滴滴出行、摩拜、小鳴單車、共享汽車等所謂共享經濟為代表的當今最火的商業模式,正是產品向服務轉型的經典之作。雖然業界對“共享”的定義至今仍有爭論,但是不能否認其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往汽車、自行車都是以“生產銷售”的形式和消費者接觸的,而今天,你需要擁有一輛汽車或者自行車,你只需要享受“有車可用”的服務,也就是Theodore Levitt所說的鉆孔,而不必買一大堆鉆孔機放在家里。
▎最近一種在投資界火熱的“共享充電寶”的租賃模式,更是把服務的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面對手機續航能力不足的痛點,技術驅動的企業會研發大容量的便攜式電池,而業務驅動的企業會創新出這種充電寶租賃的新模式,我們不能簡單的把第一種歸結為實體經濟,而把后一種歸結為虛擬經濟,因為他們的本質都是順應市場需求,提升用戶體驗,都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服務業。
新零售發展方向,
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
▎這幾年馬云說的“新零售”雖然被傳統制造業商家所不服,但是誰都不愿意忽視在這個“基本過剩時代”,脫離了用戶就會失去市場,不管你的技術如何先進。馬云說,“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運營其實依靠的就是三板斧:引流商品,經營社群,增加服務內容。以秦朔朋友圈為例,我之所以愿意在這個平臺上寫文章,就是我認為這個平臺上的用戶具備和我類似的價值觀、人生經驗和審美趣味。如果脫離了用戶的制造(創作),作品只能是廢紙一張。
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
如果變成企業戰略很危險
▎最近熱門的工業4.0讓大家把制造的目光紛紛投向德國和日本,以德日為師成為時髦的戰略目標,筆者所在的工業機器人行業里無不以“德國工匠”“日本匠心”自居。但是,作為一種對待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如果被上升為企業戰略,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產品部門或者研發部門以工匠精神來打磨產品和服務,當然可以出精品。但是如果整個企業的領導者滿足于做一個“工匠”,完全以個人的喜好風格來定位產品,忽視了用戶需求和體驗,那么其產品和服務就會離消費者越來越遠。德國很多所謂的百年老店,已經呈現被產業巨頭收購的趨勢。
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距離消費場景越遠的制造業,就越大概率出局。
▎2016年,佛山家電廠商美的收購了德國“大國重器”庫卡機器人,引起了歐洲震動,為什么作為“工匠精神”代表的智能裝備制造商愿意“委身”于一家“低端”的家電廠商呢?根本原因就是庫卡意識到了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美的不僅可以成為庫卡機器人在中國一般工業領域應用的典型范例,還可以利用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影響力、銷售能力及各方面資源,幫助庫卡加快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擴張。我們既可以說是庫卡向服務消費者市場做了延伸,也可以說是美的利用庫卡的技術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其實工業4.0的本質也是服務,秦朔朋友圈曾經刊過的文章《私人定制玩跨界,郭廣昌30億下的這盤棋有多大?》報道過,除了服裝行業,自行車、摩托車、家具、醫藥的訂制也已經蔚然成風。大數據算法、智能設備的應用,使小批量、低成本的生產成為了可能。像服裝訂制方面的龍頭企業青島紅領,他們積累了數百萬消費者的數據,將數據輸入系統之后,5分鐘就可以做出來適合某個消費者的服裝來。這就是郭廣昌一直推崇的復星未來發展方向——實現用戶在線自主設計、實時下單,個體直接面向制造商的C2M個性化定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