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簡史一書中說到,人類的語言是溝通關于世界的信息的方式,然后最重要的信息不是關于獅子和野牛,而是關于人類自己。我們的語言發展成了一種八卦的工具。因此,我們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合作是我們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關鍵。
即使是現在人際溝通的方式足夠發達,信息量足夠充沛的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際溝通講的還都是八卦。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再自然不過,就好像我們的語言天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生的。
人類語言真正獨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夠傳達關于具體事物的如關于動物的信息,而是能夠傳達關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據我們所知,也只有人類能夠表達關于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
人類有虛構事物的能力,人是唯一追問存在意義的生物,這一點使人類超越其動物性,而成為了真正帶有自身文化屬性的人類。動物比如猴子或獅子,它們伴隨著動物性的覓食,遷徙,繁衍的本能生存,這使得動物僅能生存在大自然界中。而人不同,人通過想象和虛構事物的意義,發展出來超越動物性的需求和意義。我們知道,我們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躲離危險和繁衍照料后代而生活,我們構建了社會,組織,我們締造了自己的文化,習俗,創造了自己的語言。
組織和文化的形成,正是因為我們需要它才形成,這絕不是少數幾個精英通過精心構想才誕生的產物。而這個意義,就相當于民眾需要領袖和領袖需要民眾一樣,兩者不可或缺。
信息正是人與人之間,人和組織之間,不同組織之間,人與文化相互鏈接起來的介質。
從這一點上看,信息的定義就相當的寬泛了,在幾乎有人類活動跡象的地方就會有信息的存在。
在對于信息的劃分下,信息可以表現為關注物體的信息和關注人以及人的活動的信息。而關于人活動的信息總是最大程度的被最大多數人所談及與討論,這樣的信息被稱之為人文的信息。社會熱點事件,娛樂八卦新聞這些在媒體上傳播迅速最被人們所關注的信息,盡管這些熱點信息很快就會被人們拋到腦后,它對人們來說卻是不可缺少的。八卦,社會熱點這樣的信息就信息本身而言真正對個人的意義并不是很多,它的最大意義就是能夠被人們作為飯后的談資,作為互相之間溝通的最好的材料了。正如愛情這個最古老的話題總是生生不息的被人們論及,這為人們提供了交換雙方情感,態度和觀念的機會。
在探討宗教和信仰時,我們需要理解宗教和信仰的意義。
人是一種需要確定感的動物,如果沒有確定感,就會感覺到不安全。人擁有想象的能力,會意識到未來,意識到這個世界,意識到過去,以及眼前存在的一切事物。宗教,信仰或者文化制度組織這些確定的形式可以很好的能把人限定到一個范圍里去。因此,人對各種事物都需要有確定的概念,需要去定義,即使是抽象的事物,比如死亡,人死后的世界,人生活在世界的意義,以及現在發生的一切的現象。人是本能的希望能找到一種確定化的定義的,而宗教和信仰給了人一種確定性。
在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比較落后,人類碰上很多不能解釋的現象,因此發展出了關于現象的解說的宗教。即使到了現代,科學科技發展起來,科學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是關于現象的解說,是人類的新宗教。
人只有擁有了確定感,才會生活的踏實,才能感覺到人生的意義。由于人活著就需要找尋和確定自己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價值,與此對應產生了價值體系和社會評價體系,這些體系的整體構成了文化。所以,人從本能的需要文化這種東西。
人們之間通過社交,才會有文化。文化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我們知道,人總希望找尋到自己的身份,或者自己希望的身份。因此會傾向于尋找這樣性質的圈子和階層。通過身份標簽和圈子特性,以及階層特性來反向認同自己,來感知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信息作為一種可以被人用來表現的介質,可以把人當做關于信息的載體。因而信息的交互(溝通交流)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了。
人的社交,一個訴求是獲取信息來幫助自己。一個淺層的面來理解是消除信息的不對稱,了解到自己未能了解到的信息或機會。通過獲取信息擴大自己的認知,消除信息的盲點。
另一個作用是通過信息的表達以及接收反饋,傳遞以及獲取相互之間的關于態度,情感和觀念的表達,這樣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助提供了前提。雙方通過你來我往的互相交流,達成最終的結盟,比如戀愛,或者生意上的合作,形成友誼等等。
不同的信息包含著不同類的價值,由于我們人類個體不可能有興趣或需求去接觸所有的信息,也不大可能去接觸所有的人或人際。就個體而言,世界上的的信息總量是無限的,而人由于存在著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不大可能(愿意)會去獲取超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只被用于瀏覽而不能被應用是沒有多大的價值的,這就好比毀掉一個人學術上的才華,莫過于只讓他瀏覽查閱無止境的文獻資料,而沒有進行實際的研究和創作。
借助辨別個體承載的不同信息可以為我們篩選出我們感興趣的相關個人。比如在雇傭某些需要專業才能的崗位上,我們會優先錄用那些具有相關專業經驗的人才或是相關學科的畢業生,已經具備了該專業較多信息的這類人能更快更便捷的馬上從事相關的工作,這時這些人才身上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是有效的資源。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方便了很多。一些信息可以很輕易的被大眾獲取,信息變得扁平化了。信息的獲取成本降低并不意味著資源獲取的門檻也變低,總體上來講,固定的社會總體資源是緩慢增長的,或者還是還稀缺的。比如,你可以輕易的對比出上海每一片區的房價水平,甚至能了解到每一棟房子的價錢,但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款墊付首付款,你可能還是買不起任何一套房子。因為在這里房子的資源在供求市場下相對是比較稀缺的,而你通過網絡快速了解到的各地房價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對你的效用并不大。
這同樣體現在婚戀市場上,盡管人們如今通過網絡可以很輕易的獲得與許多適齡單身異性的接觸機會,但是由于資源的不平等性,總體上來講,關于咨詢信息的平等性并不能消除資源的不平等性,信息的扁平化并沒有更好的改善那些缺少資源的人們的處境。
我們知道,過去由于信息傳播的渠道少,途徑少,并且傳播成本較高,信息傳播掌握在媒體手中。通過固定的渠道傳播如電視報紙書籍等的大眾化的信息一般經過較大程度的人為篩選。因此,我們普通大眾得到的是較為統一的標準化的信息,這些信息有其固有價值,是我們大眾依賴的參考標準。
信息互聯網化以后,因為人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聲,那么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下降,傳統媒體對大眾的引導能力下降。現在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從網上獲取到來源不一的關于同一事件的信息描述,可以同時看到不同觀點和見解的人群的發聲和意見。
傳統媒體時代,可以視為信息的計劃經濟時代,信息是批發式銷售,人們只能不加選擇的接受信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是市場經濟時代,人們可以自由的在網上選擇信息的獲取方式、渠道,自主選擇相信某一些信息的觀點。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今日頭條,知乎,微信公眾號等一系列自媒體作者涌現,人們信息的來源十分的廣泛,在當下,信息已經嚴重過剩,而用戶們普遍時間缺失。
信息的量已經有了,現在人們對信息的品質有了新的追求,人們希望得到更優質的信息。
于是更好玩,有趣,有用的高品質信息成為了新的需求。
于是內容創業也火了起來。
在這些背景下,知識付費模式也橫空出世。
于是有了分答,知乎live,在行和邏輯思維的得到產品。
以文章形式出現的碎片式知識分享為主的知識供給,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最精簡和提煉出了一些理論和知識點。
那么這樣的一種碎片化的文章又有多少的價值呢?
我們知道以簡明干練的方式提煉出來的主要觀點,呈現給讀者的往往是一些概念和結論性的東西,這樣碎片化的知識更像是一種資訊。
我想任何一個有志于完善知識結構和獲得體系化知識的求知者,通過咀嚼若干文章進行碎片化的知識吸收,這樣的做法往往是徒勞的。
呈現結論和概念性的碎片化知識讓讀者更多的只能是記住一些概念和結論,而不能理解構成這些概念和理論的內在機理和邏輯關系。
對于想掌握一門學科和專注于某項領域發展的人,我建議是去閱讀一些相關的有系統性知識和結構的經典專著,以及實際的參與相關的實踐活動。
我們很容易想到,從樹下跌落下的蘋果在我們普通人眼中和在牛頓的眼中是不相同的。雖然你和牛頓看到的都是一個概念相同的“蘋果”,但你與牛頓之間所理解的蘋果的內涵卻大大的不同。
同樣的道理,你看了一部電影,你能獲取到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景象,你卻不能掌握制作這部電影所具備的充分的知識。你能看的了一個菜單的菜譜,也不代表你掌握了菜的做法。
快餐式的知識提供(碎片化知識)的道理也正是如此。
通常來講,我們所有的決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設下產生的,而學習本質是一個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這樣可以說我們從書中,從別人的文章中所了解到的知識通常也是各種各樣的假設。
那我們所理解到的別人所提供出來的信息或知識,有多少是接近真相的知識呢?
又或者是否作者自己也從未做過驗證而僅僅是從“某大師”那里搬過來的假設呢?
當然通過驗證假設進而學習到接近真相的知識也是含有固有成本的,這另一個說法是實踐的成本。
實踐的成本包含了機會,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很熱火的創業和創新的產品在不斷推出,這些創業或新產品,本質上也只是一個假設,一個有未來美好預期的假設。假若沒有美好的預期,這些產品便不會被推出。假若它不是一種假設,那么也不存在失敗與成功一說。
我們理解到很多產品,創業的企業最后的成功也并不會與最初的假設(企業最初的愿景)相吻合,最后依然獲得了成功。這是因為企業或產品在不停的進行演化,只要它有機會,它就可以不段的獲取新信息,提出新的假設,然后實踐去驗證,這個過程不斷得到循環進行,然后產品和企業也能夠不斷獲得發展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