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個世界,我喜歡這個世界的另一個我”。這是撕蛋關于“騎行地球”策劃文案中的一句話,它深深打動了我。今年夏天我拼車自駕川藏線318國道,一路上堪與藍天、白云、雪峰、草甸、大河、盤山道路相媲美的,是那些或者三三兩兩、或者成群結隊的騎行者和一個個孤獨的徒步人。我們的司機,常年奔波在川藏線上,每當看到路邊上那些背著碩大的旅行包,面無表情、步態穩健的徒步旅行者時,經常半是調侃半是感嘆地說,那些徒步行走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而同車的人也都會心地一笑,仿佛這些人身上背負的不是旅行的行李,而是一大包沉甸甸、慘兮兮的故事。
我也知道這樣兩個行走的人和他們的故事,但是相反,他們的故事并不凄慘,而且,在世人眼中,他們甚至應該算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兩個主角的名字都叫“鬼腳七”,一個是電影《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中鬼腳七的扮演者,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熊欣欣先生。另一個是文德,一個長期專注于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營銷、電商、國學等領域研究的著名自媒體人。
熟悉熊欣欣的人都親切地稱他為七哥。他的第一次騎行是在完全沒有長途騎行經驗的情況下,從香港出發,歷行3650公里,用時23天,騎行到北京,途中經過廣東、湖南、河南、河北……。七哥在愛上騎行之前,也曾像我們每一個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一樣,一方面有自己的事業或工作,另一方面又會對工作和生活充滿了焦慮。他說,每演完一部戲后,他就立刻會為下一部戲著急,心里想著什么時候能接到一部更好的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掙更多的錢……
直到有一天,他選擇了長途騎行。一路上刮風、下雨、爆胎、饑餓、勞累,最艱苦的時候,也曾想過放棄,但他還是一路堅持了下來。他期望通過長途騎行能夠挑戰自己,但不是挑戰自己的體能,而是挑戰自己與孤獨相處的能力。也許,當一個人一整天都沒有別人可以說話的時候,他才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會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什么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從此,七哥更加愛上了騎行,經常花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在外面騎行,后面還延伸至沿路做公益。
而另一個鬼腳七,是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的自媒體人文德,網名鬼腳七。他于2015年年末開始,短期出家、不帶分文、托缽乞食2000多公里,從五臺山出發,歷經冬春,整整九九八十一天,到達目的地峨眉山。“他從白走到黑,從冬走到春,從北方走到南方,從雪落走到花開;他跨過黃河,翻過秦嶺,走過蜀道,越過漢江;他挨過餓,露過宿,受過傷,迷過路;他從浮躁走向寧靜,也從迷茫走向堅定……”
如他所說“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念頭:放下名利,放下身份,放下所有屬于自己的東西,遠離城市去一個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地方,獨自行走。我也有這個念頭,而且實施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這么做,王爾德有句話:活著是珍貴的,大多數人只是存在,僅此而已。很多人在這個世上活成了行尸走肉,他只是想認真地活著,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
現代人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生活節奏,追求更舒適、更光鮮、更亮麗的生活,往往像一個被壓力不斷抽打的陀螺,每天在兩點兒一線上緊張地旋轉。遇到了休息日,或者來個葛優癱,徹底放松在家中;或者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地奔向某個旅游景點,來個到此一游;或者在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中買醉。我們離土地、河流、樹木、草葉、繁星、陽光越來越遙遠,與靜謐的思考、孤獨的吟誦、長久的等待、溫暖的擁抱、深情的注目、飛速的奔跑越來越陌生。我們壓抑自己樸實的本性,適應著外界光怪陸離的世界;我們愛上了這個世界如霓虹燈般閃爍的一面,卻遺忘了我們來時的初衷。
兩個鬼腳七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為大眾所接受的角色,一個是演員、一個是自媒體人。兩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算是熱愛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人,熊欣欣拍了很多觀眾所喜愛的武戲,而文德則寫了好幾本暢銷書籍。而在另一段時空里,他們卻變身為騎行者和托缽僧。他們在離土地和陽光最近的地方,在孤單和自由行走中,去找尋另一個自己,那個永遠行走在路上,與風、光、水、白晝、黑夜、星光、泥土、大海、炙熱、冰冷、清泉、熱浪、速度、激情相伴的自己;那個始終在追逐、探索、尋找、奔騰、穿越、突破、體驗的自己。
我喜歡這個世界,喜歡這個世界的美好與悲傷,多情與感動,過去與現在;我喜歡這個世界,喜歡這個世界的人群與動物,山川與大河,色彩與味道;我喜歡這個世界,喜歡這個世界的文明與現代,曠野與寂寥,沉靜與喧囂;我喜歡這個世界,我喜歡這個世界的另一個我;我喜歡這個世界,一如我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