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著對家鄉的思念,匆匆回到夢中的故鄉來過年,然而年即將過去,我卻沒體驗到一絲一毫那孩童時代的年味。為了追尋漸漸遠行的年,我計劃了一個尋找丟失習俗的調查。
事實上,我也并沒有做太多的計劃。一個地方,或者再小一點來說,一個村子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僅僅去思考去規劃是遠遠不夠的。想要真正去理解,去傳承那歷史留下來的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走出家門,去拜訪村中的老人。畢竟老人經歷的不只是時間的推移,更是世事的滄桑變化。
我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拜訪完幾位老人之后,在燈下漫筆,我久久的,久久的凝思著。
從老人的只言片語中,我不難感覺到他們心中的落寞和遺憾。在他們年少時,那些歡樂的風俗正悄然離去,甚至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到此時,我不難想象出,為何老人們總是喜歡回憶往事,原來那只是對現實的一種失望,一種無奈的憤懣。
作為一個一直在校讀圣賢書的學生,我從未想到過我們的傳統文化竟會遭到如此大的劫難,所謂那些鄉土民情,風俗習慣竟會遺失的如此嚴重。現在想想,不必說老人們形容的那些歡樂有多么誘人,單是回想起我們的孩童時代,就足夠自己去品味。可是,在時代發展的越來越快之時,我們誰還會靜下心來重拾當年的那些風俗,那些傳統文化?
寫下這些,天色已至半夜,躺在床上,想著我們時代的傳統文化落寞,不知不覺,昏昏沉沉的睡去……
第二天,從大清早起來到臨近中午,我一直看到我那不足八歲的小侄在抱著手機看光頭強,我不禁心頭一顫,悄聲問到:“你怎么不出去放鞭炮,或者和你那些小伙伴去玩玩捉迷藏呢?”誰知小侄用那似乎是看傻子的眼神看著我,直看的我心里發毛,才悠悠的對我說:“小姑,現在都什么時候了,還放鞭炮,在家玩個手機多舒服啊。”說完撇了我一眼,眼睛從手機屏幕上再也不挪開了。
我開始恐懼,恐懼現在的孩子,心想他們真是科技進步的直接受益者。我不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深受科技影響。也算是為了完成調查吧,不過這一次調查的對象由高齡降到了幼齡。出去轉了一大圈,卻沒有遇到一個孩童。正在我納悶之際,終于在遠處的河邊看到一個孩子,這真是比看見鳳凰還驚奇。三步并兩步,我快步走到他身邊,他在放鞭炮!這一次我真是更驚奇了,可是看他的動作,我卻不知道該說什么了:一個手拿著打火機,一個手拿著鞭炮,點著,扔出去,再拿起一個,點著,扔出去,再拿起一個……分明就行一個山西刀削面館門口那個一刀一刀機器人一樣,重復著重復的動作。我問他:“你是在放鞭炮嗎?”“看不出來啊!”我一頓,心想現在的小孩真是越來越不懂禮貌了。卻也不能以小欺大,又問:“我怎么看著你不怎么高興啊?”“他們都有手機玩,我卻只能來放鞭炮,怎么可能會高興。”我無奈……
回到家,我持著調查者的嚴謹態度,又去了幾個有孩子的鄰居家一一細查,看到的,果然觸目驚心: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抱著手機玩各種層出不窮的游戲。他們父母告訴我,假期嘛,該是讓孩子放松放松的。我忍不住問,那為何不讓他們走出去玩些他們這個年齡該玩的游戲。一些年齡較大的父母聽了我的話,倒是奪過孩子的手機,將他們趕出去,同時,我也看到那些孩子用幽怨的眼神瞪我一眼。而一些論年齡我可以喊姐姐,哥哥的父母,卻詫異的看著我,說:“外面塵土飛揚,多臟啊,而且,車來車往,多危險啊,還是在家玩手機好,又干凈,又省心。”聽他們這樣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一個人呆呆的回家了。
到現在,我真的是怒不可遏的無奈,中國現世傳統文化凋落的越來越嚴重,不只是孩子不去接觸的原因,更多的是家長們歪曲的引導,我不禁擔心,幾十年后的中國,在科技的神速進步中,我們還能不能再見到一個肉體的人?
調查數日,各種鄉村民俗也沒有調查出多少,但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卻呼之欲出,上有耄耋老人無力的憤懣,下有學步孩童懵懂的無知,我真的想知道,夾在中間的人們究竟是怎樣做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此次無意中的調查卻也讓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們當代傳統文化究竟要凋落到何種地步才有人站出來,戳著自己的脊梁骨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