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認識了幾個人,幾個差不多大我10歲的大哥,認識了一個小我5歲的小妹,很感動,希望多和他們交流,珍惜每一次的重聚機會,耐心學習……
最近接觸了兩本書,一本是美國作家蓋瑞·查普曼的《愛的五種語言》,常州很多人咖啡館店長“天天”推薦。看完后,受益頗多,了解到,愛情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建立在家庭的愛情更是要去維護的,這可是一種責任,可我們很多人的作法有時并不湊效,卻將不好的結果推卸為對方的不理解,時間久了,雙方便崩潰到以解除婚姻來結束情感上的痛苦。對婚姻中的愛情有任何困惑或者想了解的成家未成家或還單身的人們,這本書可以幫助到你,去了解自己和愛人表達和接受愛的方式,更好的有方向性的呵護愛情,不懵懂,不盲目,不隨意。 另外一本也是“天天”推薦給我的美國作家威爾·施瓦貝爾的《生命最后的讀書會》,講述一位母親臨終前和兒子一起的讀書交流的分享(還沒看完)。你可以不肯定他們的觀點,但是你不能不尊敬他們對書的熱愛,對偉大的作品的崇敬態度。(這兩本書對我的一生都會有影響,第一本書會讓我學會如何經營我和丈夫的感情,更是如何經營一個家庭;第二本書會讓我珍惜那對母子分享的強大書單,成為我腦海中的能量)
最近,明白了這幾天認識的一個大哥說的一句話:“有些事情,不要太過較真,學會放下,要知道你身邊的一切,包括你的父母,你的丈夫,你將來的孩子……都不是你的,不屬于你。”剛開始,我一頭霧水,不明白。昨天翻微博中看到某位博友發了紀伯倫的這樣一句話:“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突然,明白了,懂了,讓我的世界輕松了好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做到這樣……
這一切的“遇見”讓我很感動,很珍惜,所以寫這么些散散的片段作為一種記憶,時刻看著,提醒著自己……
最后,以楊絳的一句話結束: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