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到二十歲,很慢。二十歲到四十歲,很快。四十歲到六十歲,很慢。六十歲之后,不快不慢。一生在這此消彼長中,不長不短。
小時不識時,低年級日記里寫著,早上起床,吃飯,上學。中午吃飯,上學。晚上吃飯,睡覺。流水賬里的時間很均勻,卻很長,因為多寫了那么多字。
直至高中,第一次班主任上臺講話,第一句就是:我們,你們會在一起相處三年,這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愿大家都能互相幫助,共同努力……每兩天的單元考、一周的周考、兩周的階段測試、一月一次的月考,診斷性考試,期中考……真快的三年。真慢的三年!快的是從考試開始到結束明明才兩小時,怎么就成了三年……慢的是每一次考前考后都是一場不能磨滅的經歷,歷歷在目。
大學畢業整兩年,那句話沒錯,白駒過隙。工作,下班。上班,休假。如果還有不同詞語表達,那就再算上一年與一年交界處:辭職,旅行。應聘,面試,再上崗。轉一圈,又回到了重復。有人形容為“感覺每一天過得太雷同了,就像是遇到了瓶頸,出不來也進不去”。我恍然也到了咒語里,日子與日子的重復,不知滋味。時間,生命,都變得好快。
時間于我這個年齡階段,變成一張魔床。
傳說魔鬼有張床。它守候在路邊,把每一個過路的人,揪到它的魔床上。魔床的尺寸是現成的,路人的身體比魔床長,它就把那人的頭或是腳鋸下來。那人的個子矮小,魔鬼就把路人的脖子和肚子像拉面一樣抻長……只有極少的人天生符合魔床的尺寸,不長不短地躺在魔床上,其余的人總要被魔鬼折磨,身心俱殘。
故事還是故事。可魔床已住進我心里。以前認為時間太長,甚至晚上失眠。現在又恨時間太短,過不好今天,總期待明天,又開始懷念昨天。時間也被肢解,要不長不短的剛好放進創立好的魔床。無知無畏的認為是時間在戲謔自己,卻不知,時間,從來不增不減。長短是自己心中的妄斷。
扔掉那張魔床吧,我告訴自己。為什么不能在重復的日子里,只做好簡單的事兒。古人說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我還會滿心歡喜,挺好。再次盯著時間轉,一秒一分,不長不短;自己,不悵不斷(不輕惆悵不易妄斷),真好。
再借用的一句結束此文:“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