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你放大的是優點,那你的孩子很幸福,能不斷接收到鼓勵,孩子也會因為優點被看到不斷積累信心變得自信。
大人們也可以想想,如果有人夸你做的菜很好吃,你一定會很開心,下次會做的更好,每次做菜都會聯想到被夸獎的愉悅。反之,你做的菜難吃,好難吃,你一定不會開心,多說幾次,你甚至會生氣不做了,你來做,因為做菜就會想起被指責的體驗,一定是有壓力的。
留下一個思考,你希望有愉悅的體驗還是指責的體驗,你會在哪一種情況下做的更好?相信大家都會選擇愉悅的體驗下做的更好。
可是家長的放大鏡卻常常放在缺點上,這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不對。眼睛里容不下一粒沙子,非要立刻馬上把它說出來并訂正。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家長們都很焦慮呀,而且焦慮不是來自于這一刻,而是擔心學習不好,考不上初中怎么辦,考不上好的高中怎么辦,上不了好的大學怎么辦,工作找不好這輩子就完了等等,想象一下,這些焦慮擔憂就像一個背包一樣,你一直背負著。和孩子能好好溝通嗎,能傾聽孩子的想法嗎?想要輕松養育,我們就要卸掉“焦慮擔憂的背包”。
很多家長為孩子的問題來咨詢,老師,我的孩子簡直沒救了,不學習,我們說什么都不聽,老師,我的孩子完全不和我交流,老師,我的孩子不想讀書了怎么辦。
通常我會問家長們一個問題:描述一下你對孩子的了解。父母們講孩子的學習,孩子面臨的問題,孩子如何不聽話等,很遺憾,至今沒有聽到一位家長說過孩子的優點。
第一次見面我都會發現并說出孩子的優點,為什么和孩子親密相處的家長卻說不出,因為我們忽略的孩子做的好的,只關注孩子做的不好的。
為什么會這樣,或許我們從小是被這樣對待長大的,養育方式來自于我們的父母,或者是從成長經歷中看到的聽到的,也不管對錯,不管是否有用。
有句話說:大部分人沒有搞清婚姻是什么,就進入家庭,沒有明白教育是什么,就成為了父母。還有句話說,進入崗位都有崗前培訓,可是做父母,啥經驗都沒有就直接上陣了。
想要孩子有所不同,家長必須有所改變。家長的手上的放大鏡要用起來,怎么用呢?找出孩子的優點,去放大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做的好的。
母庸質疑,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指責批評即使是在比較期待,只是這樣的父母是按父母需要的方式對待孩子,這樣的愛孩子能接受到嗎?愛孩子,請用孩子需要的方式,能夠接受的方式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