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工作經歷體驗中感悟修行。從在學校里做隱士,對大自然的向往開始,美中不足時,就用作家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來彌補。注重動靜結合,練功的同時,更注重心性的修煉,注重人格的完善。一切,都像是一場靈魂的旅行,我不知道終點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到終點。很多人都在理由和借口中老去,活得非常平庸,作者不想那么活。他知道,懶惰雖然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是一個多么骯臟的缺陷,但它會無聲無息地吞噬一個人的生命。
但是作者選擇了對自己苛刻一些。他的座右銘是“戰勝自己”。并且他告訴世人:不懂得珍惜身體,本身就是一種愚癡。生命每延長一天,就是命運對他的恩賜,然而這也意味著生命又少了一天,所以跟死神搶時間,把健康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刀刃上。人的尊嚴就是在生死關頭體現的。
作者的感悟是:最可怕的,其實不是境遇上不如人,也不是天賦上不如人,而是諸多的理由和借口。許多時候,為你制造違緣的,其實是你生命中的貴人。有他們制造的違緣,才有你的反思、打碎和進步。
作者在南安中學的生活經歷,與同事相處的點點滴滴,豐富了作者以后的文化生涯,象訓詁等。
很多人追求物質,就是為了得到快樂,但是人們就算擁有了很多物質,也不一定能得到快樂,因為人們心里有欲望。欲望產生功利心,功利心讓人計較結果,所以人們在做事的過程中,就很難享受做事的快樂。其實,快樂不在于一個人達到了多高的層次,而在于他懂得享受生命的當下。生命是不需要賣弄的,文學也不需要賣弄,它們產生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靈魂與靈魂之間需要真誠的溝通。世界上最浪漫的不是情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明白人。
表面看來,作者似乎不愿跟人群待在一起,其實,作者只是用身體的遠離,來守護心靈的寧靜和獨立,實現一種更高意義上的靠近一一靈魂的靠近。當靈魂還沒有徹底覺醒時,“我”必須遠離人群,避開污染和干擾,證得一份絕對的清醒。而證得覺悟之后,也就沒有遠離和不遠離之說了。這時,智慧和慈悲才能變成一輪明月。
當年的作者,就像一個失去了聲音的歌手,焦慮,恐懼,痛苦。信仰是那時節唯一的希望,無論有多苦,作者都會自省、自律、自強,不允許自己放棄。在瀕臨絕望時,他仍然可以看到,遙遠的天邊,有一線曙光從夜空中灑落,它在等待著尋覓的我。所以陪伴作者度過無數個黑夜的,其實不是家人和朋友,也不是文學,而是作者的信仰!信仰既是理性的選擇,也是感性的向往,摻不得一點假。有虛偽,就沒有信仰。
寬恕一切。如果沒有多年來這些逆行菩薩,作者也不會有智慧上的開悟。過去的一切,已成為記憶;現在的一切,正在成為記憶;將來的一切,也會成為記憶。所有的記憶,僅僅是一種事過境遷的情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活著,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溫馨。
那時節,作者無論做什么事,都會觀照自己的心,看看有沒有執著。執著是由貪婪產生的。就這樣,他一直提醒自己,觀照自己,漸漸就沒了執著。他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同化他、誘惑他了,他本身就是一個世界。保持人格和心靈上的獨立。所謂獨立,就是不依托外物,不受制于外物,它跟年齡、性別、工資、地位、學識關系不大,只關乎心靈。獨立不是表演一種特立獨行,而是有一種清醒的眼光,一種不會輕易被消解的主體性,敢于跟別人活得不一樣。有了這個東西,你才談得上更高意義上的理想、尊嚴、自由和價值。生活就是這樣。一些有錢有權的人,總是利用職權做損人利己的事,他們不明白,自己的權力終究會消失,沒有了權力的他們,也會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有時,眼前所謂的強大,其實只是生命中的一種幻覺。命運取決于人的行為,行為取決于人的選擇,選擇取決于人的心靈。假若心出了問題,選擇就會出問題,行為就會出問題,命運中也會出現負面的東西。假如一個人不滿意自己的命運,又不愿改變自己的心,就算他能得到一時的幫助,也不可能真正地改變命運。
作者在這里開始嘗試從心靈上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了。
作者回憶起愛情的點點滴滴,用詩意伴隨著情感的陪伴,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在這個過程中,等待成了另一個話題。等待,并沒有讓時間變得更加漫長,因為,作者賽跑的對象是死神。參照死亡時,時間永遠不會顯得太長。我總是一抬頭,就發現天已經黑了。星星,在夜幕上微微顫動著,或是在笑,或是冷得發抖。呵呵,它也知道:高處不勝寒啊!波折的戀愛軌跡,讓作者很堅定的升華之心,改正著自己,完善著婚姻。以至于在結婚那天仍在讀書。讓父親哭笑不得。婚后,夫人魯新云燃燒了自己的生命,節省或延長了作者的生命,這些年,作者能做那么多事,在某種程度上說,正是源于她的付出。
不要浪費生活。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拒絕任何一種形式上的鋪張浪費,尤其是對生命的浪費。作者一輩子最肯花錢的事,一是買書,二是做事。作者想以書籍為載體,傳承一種文化。這樣,以后的人即使找不到老師,也能在這些書里找到正確的路標。
人生中有很多無奈,那是人生的必然。有時,是一些小無奈,無論多么努力,卻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有時,是一種大無奈,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果你想要少一些無奈,就要變得很強大,直到能不斷戰勝外界的很多東西。每一個人能做的,其實僅僅是讓心靈強大起來,能超越那些無奈,安詳隨緣地活著,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享受當下的活著。
作者回憶當時在北安小學工作,自己的心路歷程,從人群中的燒山羊,驚動學區的對聯,磨煉近乎癡狂,生命深處的野性之力以及到南安學區等系列回憶,在過去的那段歲月里,正是那份警覺,讓作者沒有迷失。
信仰是作者生命中的太陽。他總是在提醒自己:這個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倒下。還時時提醒自己,就算你是一株生長在沼澤里的毒草,陽光也愿意照耀你的。信仰會放棄的,僅僅是那些把升華掛在嘴上,不肯反省自己的人。有信仰和無信仰的區別在于,前者不強求世界,只求自主心靈;后者想改變世界,所以注定會失望。
作者唯一能做的事是:當一個時代飛快地消失時,我搶回了幾撮靈魂的碎屑。定格一種靈魂的氣息。這種氣息,曾經在這個世界、那片土地上存在過,它溫暖了整個西部大地,讓西部始終顯得和諧安寧。隨著它的消失,隨著西部人的變化,這種和諧的氛圍還能維持多久?說不清。整個世界都變得貪婪和焦慮,落伍的西部傳經文化,或許很難阻擋歷史的洪流。它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死亡。在大部分時間里,被執著堵住的管道,無法讓真心流動,這也是許多作家生命中常發生的瓶頸,但是每個人處理的方法不同。作者就是修煉人格,破除生命中所有的執著,等待那管道真正的暢通。
智慧女神是公平的,它不會眷顧那些不熱愛生活的人。
文學之路上的貴人們,這些從事教書工作的同事們,是他們的善行成就了作者。不管他們是名人,還是農民,我都會將他們的善心、善行、善言牢記在心。而且,作者會用自己的方式,對他們表達作者的感恩。
作者在這個充滿了功利和欲望的社會,感覺到:佛陀的精神彌足珍貴,它就象夜空中的北斗星,雖然不能照亮整片天空,卻能給人指明方向。對于一個在黑暗中迷路的人來說,只要生命中能看到北斗星,他就不會絕望。
作者在工作調動中,主張不進城可以,胡子不剃的原則,最后拒絕了城市,回到了鄉下,沒有任何的猶豫與遲疑。進入了最荒唐的歲月。作為教師不上課,卻招來滿校園的病人,不說別的,只那情形,就十分不雅了。這樣導致心理有問題。
有些人出現心理問題,喜歡找心理醫生,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呢?因為心理醫生多從技術入手,不能轉化病人的心,即使病人全身心地信任醫生,醫生也能指出病人煩惱的原因,讓病人得到暫時的釋懷,但人的心靈是千變萬化的,只要病根未除,一遇刺激,心結又會轉化成另一種煩惱,再一次困住他的心。心理療法雖也有道理和作用,但它不能保證病人永遠明白、快樂。就像在沸水里澆上一瓢冷水,也能讓水暫時冷卻下來,但是,只要火還在燒,很快,水就會再一次沸騰的。所以,真正的救心之法,不是讓你暫時地寬心,而是熄滅你的心火,從源頭解決問題。
心一變,命就真的變了。人格修煉最為重要,作者無時無刻不在修煉中。
讀完本章節學校里的愛情,讓我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沒有離開過修行,他用智慧參照死亡,踐行靈性之道,給世人留下了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