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與超我這個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來的。百度里是這么給出定義的:“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欲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
在我看來,本我就是本能,是由各種欲望組成的。欲望這個詞在很多人看來是個不好的詞匯,其實很多事情之所以能過做成,就是因為有極大的欲望的原因,所以在我看來對于欲望這個詞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貶低,本我他是我們一個人人格的核心,也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能源。
如果我們做一切事情都遵循我們的本我,那么很明顯我們會不顧一切的尋求各種欲望的滿足,我們想要什么就會不顧一切的去爭取,就像一個狂暴的野獸。我們的本我遵循的原則是享樂原則。如果一個人人格中只有本我那么肯定是不行的。
超我,代表著道德,相當于我們人格中的法官,本我如果代表著利己,那么超我就代表著利他。只有超我的人就是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別人著想,為了大家的利益寧可完全犧牲自己。。
舉一個例子,本我和超我的關系就像野馬和馴馬者之間的關系。
可以說本我代表著野性,超我代表著德行,它們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的沖突,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協調者,這個協調者就是自我。
我們可以看出來本我和超我是兩個矛盾的概念,那么自我這個法官怎么協調的呢。自我也有自己的處事原則,自我的處事原則是現實原則,就是說環境適合偏想向什么,自我就往哪個方向偏,這也就很能解釋為什么環境很重要了,同時這也揭示一個問題,你以為你自己的想法真的是自己的想法嗎?
我們的很多在這個社會上的行為,因為有旁觀者,因為有大環境,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情不是我們所想的,甚至更多的時候我們自己頭腦中有的想法,真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嗎?
喬布斯說過:要遵從你的感覺,而不是按照教條的生活,因為教條都是別人思考的結果。
所以我強調我去思考的過自己的一生。劉慈欣再三體中說過一段話: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中國從古至今受儒家思想熏陶,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從來不缺少中國式的好人,在超我的框架下生活,每個人好像都是一樣的,就像曾經的說法,每個人好像都是帶著面具過完一生,其實人各種最寶貴的地方就是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這個不同不是超我的不同,而是本我的不同,所以我們在這個大環境之下,我們要試著釋放自己的本我。
最后分享一句魯米的詩:
如果我們能人手一根蠟燭
齊步走入黑室
自能看出
象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