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學在“主體多元、合作探究”教學方式中的運用
黃曉霞老師執(zhí)教的《橋》,結構合理,扎實有效,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巧妙融合。
課堂圍繞著兩個大問題展開:1.老漢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2.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找出來,和同學交流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后,便開始匯報展示。
亮點一:學生訓練有素,有完整地話語體系。如展示小組站起來都會先說:“請大家看第幾自然段第幾句話。我們先來讀一遍。……我們通過抓關鍵詞XX的方法,體會出這句話表現(xiàn)了老漢XX的特點。”語言準確,思路清晰。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找出了老漢的三大特點:沉著冷靜、不徇私情和舍己為人,并在老師指導下反復讀了相關語句,問題處理很扎實。
亮點二:情景朗讀,情感升華。老師為了還原老漢的整體形象,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師生共讀。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通過讀的渲染,老漢無私無畏的形象更加高大。
老師:老漢盯著亂哄哄的人群,沙啞地喊話——讀!
學生: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
老師: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讀!
學生: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
老師:小伙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老漢吼道——讀!
學生:少廢話,快走。
此時,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讀得激情澎湃,都為老漢舍己為人的獻身精神深深感動著。余文森教授說過:情景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知識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景的價值。黃老師在這里運用得很恰當。
亮點三:預設準確,及時講解。“主體多元合作探究”的課堂不排斥講解。傳統(tǒng)教學方式并不都是糟粕,講解法可以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準確,更系統(tǒng)。在探討《橋》的寫作特點時,學生能夠理解到設置懸念,前后照應;句段簡短,渲染氣氛;運用修辭,增強表現(xiàn)等。除此之外,學生說不出其他內容。這些應該都在老師的預料之中,因此,老師及時出示了一段話為學生作補充:
作者通過對老漢語言、動作、神態(tài)描寫突出老漢的崇高品質,這是從描寫角度刻畫老漢的性格;通過對洪水的描寫來突出老漢的優(yōu)秀品質,這是環(huán)境烘托的寫作手法;通過對村民的描寫突出老漢的沉著、冷靜,這屬于對比的寫法。
有了這個鋪墊,接下來讓學生完成小練筆:運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表達方法,發(fā)揮想象寫下眾人為老漢送行的感人一幕,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
當然,本課也有瑕疵,比如學生整體讀書不錯,但個體不理想,不能正常表達。課堂結尾讓學生為老支書敬禮,效果不理想,有畫蛇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