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登錄簡書,頭版又推送了幾篇文章。你開始有選擇地去看文章。一是標題,標題醒目,雷人或撩人,似乎里面又太多饑渴黨所尋找的內容。二看閱讀量和點評數,數字飆高的應該不會差到哪里去吧。
這樣的習慣我也有過。等我真的打開一篇文章后,我覺得自己被欺騙了一番。好多軟文永遠離不開同事小A,家族親戚小B,鄰居女孩小C等等等。他們的故事或頹廢或勵志。他們儼然成了你筆下最流行的素材。我不是說不要去舉身邊人的例子,可我反對為了文章的效果,故意扣帽子枯燥無味地編故事。誠然有些事是真實的,有些人是真實的,但你寫的造作的痕跡無比明顯。
這有限的時光我們選擇在一篇文章停留覺得不可忽略它的實用性。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鼓吹個性張揚但個體內心容易糾結時不時需要心靈雞湯溫補一下的時代。很多軟文應運而生。我們繼續重溫那些耳熟能詳的觀點但依然在下一刻陷入彷徨之中。也許這就是韓寒所說,聽了半輩子道理依然過不了自己的生活。
還有的軟文篇幅比較長,從一寫到四,中間時不時來個跳躍性思維,插播一下廣告或者來個莫名奇妙的logo,每次看到這里,就有種插科打諢的感覺。
文字應該是干凈的,應該是樸素的,應該是真實的,應該是沉淀的。我覺得撇開一下學霸提供的時間管理學習習慣思維導圖的實用性文章,撇開技術男提供的手機電腦個性化配置的技巧,我們也需要那種能夠讓人心有所屬心有所靜的好文章。
這樣的文章才值得我們輕輕一點,這樣的文章才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思考,這樣的文章值得讓我們去攤開另一本書 構建自己的價值觀。而這些才是我們閱讀與寫作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