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因為這句話,去讀了這本書。
讀過才知道,龍應臺的《目送》是本難得的好書。在看完前幾篇,產生一種感覺——不忍心讀下去,因為讀完了,就沒得讀了。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讀龍應臺,可以開啟自己認知世界的另一扇窗。
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然而就算我已經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經兒孫滿堂,我也依舊是個孤單的孩子,在心靈的一隅,等待著目送的眼光,這樣的我,才不會懼怕回頭,這樣的我,才敢一直往前。
我認為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為沒有飛過去的勇氣,我現在發現,不是它沒有勇氣,而是滄海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段話,我讀了不下十遍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其實我們內心很清楚,眼前的兒女,已經不是那個腦海中的兒女,他們已經完全是一個獨立的大人了。有他們自己的思想,性格,價值判斷等等。帶著你們的基因,但不是完全復制,有你們身上的優缺點,但也塑造出了很多不同的特性。
時間將所有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離別。
你站在草叢里,站在花旁邊,站在綴滿露珠的樹下,站在我正漂泊流浪的甲板上。當小城溫暖的光灑在磚縫角落里,當帆船慢慢駛過碼頭,我可以回頭看見,你等在我離開的地平線上。
世間總有那么一道溫暖的目光會注視向你,總有那個人留在你離去的地方,默默守候在原地。最溫暖的是親情,最易離別的也是親情,心中最柔軟的一塊也是親情。筆鋒尖利如龍應臺者,也用最最溫柔的筆觸,描寫一次次最厚重的離別。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浮生物語,紙淺情長。回想起第一次背上行囊。我們站在街角,我等車,你等我,川流不息的人流,無情的把我們分割開來,看著別人的分離,你給我的也就是簡單不過的一聲再見,以及綿長的目光,這一段卻如同繁華世界最美好的詩篇。
想起33年前,父母,姥爺,還有朋友送我去機場,那是第一次遠離家,踏上去異國他鄉的旅程。我無法想象當時老媽目送我進了安檢后,心里是什么感受,甚至多年后,我們也沒有再提起過這事兒,在我現在的年齡,我已經有了深深地感觸。兒女們已經在澳洲生根開花結果,第三代都已開始茁壯成長,我感覺一切都在夢中,好像離我非常非常的遙遠。兒女是射出的箭,只會越飛越遠…,我們能做的只有目送,祝福,祈禱!
這是一本生離死別的書。一開篇就是“我們都老了”,然后就是預示著死亡的“萬里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聚,最后相失于客棧,一步一步,楊絳送走了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媛。楊絳“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而柳樹卻已經幾枯幾榮。如果不是有過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細膩的情感是無法想到用這樣的結構來表達的。如果按照正常的順序以作者經歷的痛楚來結尾,讀者也一定會帶著悲傷的情緒讀完整本書。但是,如果先陳述悲傷,后續寫回憶,會讓讀者感到人生還充滿希望,至少我們還擁有回憶。
書中最令我心疼的是楊絳先生的女兒錢媛,從她出生到因病去世幾十載,給楊絳先生一家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死而復生”“星海小姐”貌似老天對剛出生的媛媛開了一個玩笑,可能老天也心疼這個剛出生的孩子,所以給了她一個饋贈,兩歲半開始識字,而且過目不忘,一生獲得了很多成就,深受學生的愛戴,然而就像楊絳所說的那樣,生活不是小說或是童話故事,錢媛的一生可謂是痛病纏身,剛出生每天都在嬰兒室,骨結核休養十個月,因病臥床一年多最終因病去世。
?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這最后的幾句話表明了她當時的心境,百歲老人,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人到中年白發人送黑發人,又失去了她的精神支柱錢鐘書先生,一生可謂歷經滄桑,書中寫出了楊絳一家幾十年的生活點滴,也透露出楊絳對錢鐘書和錢媛的思念,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不需要對生活太用力,心會帶著我們去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