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都承載著一個時代,每一個時代都在一座城留下不同的印記。
潮州擁有的時代,讓我眼前一亮。我承認和大多數吃貨一樣,利用假期去一趟潮州的目的就是美食——牛肉和粿汁。但后來我才發現,潮州給我留下的記憶不是美食,是它的時代。
走入潮州,好像走入昔日的時光。當我第一次來到這里,發現時間是停留在了九十年代。仿佛一張褪色的彩色照片,往日記憶在你的心中隔靴搔癢。那是多么值得懷念的舊時光啊!
潮州的舊景分為兩種,一種是古典明清建筑,一種是八九十年代的舊式建筑。牌坊街附近有很多明清時代標志的平房,那些烏瓦白墻帶著木門的老宅,散落在九轉十八彎的小巷子中。有時在街上走著走著,兩棟樓房之間突然出現一道烏青色的屋檐,再往前一看,原來不知是哪個古老大家族的老宅子正靜靜的待在那兒。像是位鶴發童顏的長者,調皮的坐在本是整齊一致的隊列之中。
老宅子披著烏青色的瓦片屋頂,白墻上滿是歲月水侵風蝕的黑色痕跡,木門框上貼著古樸的對聯,有的在門口掛上溫馨的紙燈籠。滄桑的木門上有的貼著殘缺的門神,有的掛著結實的鐵環。若是主人家不經意半掩著門,便能透過縫隙輕窺里面的情形。青翠的盆栽小樹簇擁著石桌石凳,八仙桌,神臺與長木板凳,逝去歲月的物件應有盡有。
明清古宅是潮州古跡文靜的代表,而另一邊廣濟城門外的湘子橋卻雄偉的橫跨在韓江上。江岸邊,聳立的廣濟門與廣濟橋遙相呼應著,它們的存在壯闊地昭示著潮州的歷史。但我更喜歡叫廣濟橋的另一個名字湘子橋,“湘子橋”更有古代文人舞文弄墨的古典文藝感,而這個看似溫文爾雅的名字又讓人看見湘子橋的雄偉之后產生強烈的反差感。
看那,黃滔滔的江水滾滾而下, 在大橋墩前形成一道道激流。橋墩上的橋亭翹起飛檐,頂著匾額,掛起紅燈籠,猶如繁華的宮殿樓臺。也許這里曾是文人墨客觀江飲酒,吟詩題詞的藝術長廊,又是韓江乃至粵東的水上樞紐要道。
飽覽了潮州歷史悠久的古時景色后,街巷市井中的懷舊景象也讓人驚喜。我喜歡步行在這座城,那是最好去感受一個地方特別氛圍的方式。漫步在熱鬧的街市,左邊包子鋪騰起白色的蒸汽,右邊各種米粿鋪排的玲瑯滿目,前方盛牛雜的鍋被掀開了蓋,空氣中散發著復雜而美妙的味道。若是漫步在寧靜的小巷,兩邊盡是曾經那個年代的屋宇,有時茂盛的爬墻虎或是牽牛花從樓頂和墻壁沖出來。走幾步發現一個“藝成刺繡廠”,拐到另一條小巷冒出個“光明供銷社”,再往前逛一段發現一道招牌,哦,這是“大娘衛生館”。
這兒的公園也是大城市中所早已消逝的,那種原始清新,祥和溫馨的感覺恐怕很難再找到。西湖公園除了有紀念雕像,摩崖石刻外還有在倚伴著公園的湖水中的踩鴨子船。一條水道沿著上山的臺階道沖瀉下來,猶如蜿蜒的瀑布。而去慧如公園沿著上山大道走到頂,便能俯視城區繁忙的馬路,車輛和橋梁。博物館門前的寬闊樓梯上鋪滿落葉,另一邊半圓形門上纏滿枝葉,曲徑通幽的小路不知伸向哪里。早已停用保護的巨大摩天輪為公園增添了些許浪漫,禁止入內的鱷魚園里鱷魚們依然嚎叫著。
藏在潮州街頭巷尾的除了美景,還有美食。牌坊街胡榮泉的鴨母捻是碗名副其實的甜品,湯水是甜入心扉的糖水,湯圓軟糯又富有彈性,淡黃色的餡清香甜蜜。里頭的蓮子銀耳嘗起來清爽,而番薯芋頭增加了香味。我喜歡太平路小水果鋪的甘草水果,芒果腌的甜如蜜,桃肉十分脆爽。小攤子上的春餅,炸蛋黃卷,炸芋卷都香脆可口,餡料十足。若是在街上吃累了,便在鎮記老尾吃一碗香濃的牛雜解解乏。牛肉和百葉一起咬是一種滋味,牛丸和牛肚一起咬是另一種滋味,黃姜和濃湯一起喝也是一種滋味。
當一碗五味雜陳的牛雜湯下肚,暖意漸升。一天的疲憊消減,五臟廟得到滿足,思緒從遠方回到這里。此時才開始體會,潮州的時代,像是一段往事在記憶中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