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才女
春秋:莊姜
西漢:卓文君?班婕妤
東漢:班昭?蔡琰
西晉:左芬?蘇蕙
東晉:謝道韞
南北朝:鮑令暉?韓蘭英?劉令嫻
唐代:上官婉兒?劉采春?薛濤?李季蘭?魚玄機?李冶
五代:花蕊夫人
南宋:李清照?唐婉?管道升?朱淑真?吳淑姬
元代:鄭允端
明代:方孟式?朱中楣?薛素素?沈宜修?葉紈紈?葉小鸞(葉紈紈?葉小鸞姐妹均為沈宜修之女)?柳如是?沈九娘?商景蘭?阮麗珍?方維儀?黃娥?李因
清代:汪端?席佩蘭?賀雙卿
歷史上出名的才女是從春秋時期的莊姜開始,莊姜是齊國公主也是姜子牙的后人,《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莊姜時說:"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可見莊姜還是一個大美女,歷史上孔子都對莊姜的才華和品德贊不絕口,朱熹認為莊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詩人,在《邶風》中開篇五首詩是莊姜所做,比如名垂千古的名篇——《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后面的戰國時期和秦朝倒是沒有出現什么有名的女才女,西漢時期出了卓文君和班婕妤。
我們說卓文君可能只記得鳳求凰和司馬相如,其實卓文君自己就是一個才女,她不僅精通音律同樣文采斐然,比如《白頭吟》,其中“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堪稱經典。
班婕妤是東漢漢成帝的妃子,是中國文學史上以辭賦見長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多失傳,流傳下來的有《自傷賦》、《搗素賦》和一首五言詩《怨歌行》。
班婕妤同時是班昭的祖姑,班昭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她是扶風安陵人,東漢的史學家、文學家,也是閨塾師的祖宗級人物,她是最早開始給大家閨秀上課的閨塾師。
班昭的哥哥寫《漢書》的時候沒有完成便死了,班昭奉命接替哥哥續寫《漢書》,后來漢和帝多次招班昭進宮給皇后和貴人們上課。她的作品存世只有七篇,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東征賦》和《女誡》。
其中《女誡》堪稱后世女子行為規范百科全書,書中詳細書寫了一個女孩子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行為規范,這本書也是古代女子必學的一本書。
當然東漢出名的還有蔡琰,不過蔡琰的詩詞流傳下來的很少,反而她在音樂上的成就被人津津樂道。
西晉時期出名的女才女是左芬?、蘇蕙,不過她們都比不上東晉的謝道韞。
謝道韞是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安西將軍謝奕的女兒還是王羲之的兒媳婦。《三字經》當中有一句話“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這句話是說謝道韞文采很好。
不過謝道韞沒有什么詩詞流傳下來只有世說新語當中有一個記載,說的是謝安讓侄子們用雪來寫詩,謝安的侄子謝郎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個精妙的比喻受到當時文人的稱贊,往后才女就被成為“詠絮之才”。
不過你不要以為謝道韞是一個弱女子,謝道韞出生在東晉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而且出生將門世家可不是普通的弱女子,在孫恩叛亂的時候丈夫王凝之守城不力兵敗被殺。
謝道韞聽到敵人破城之后安撫家人,帶領家將沖出門外奮勇殺敵,最后力竭被捕,堪稱巾幗英雄。
南北朝的時候出名的才女是鮑令暉、?韓蘭英、?劉令嫻,隋唐出名的才女是上官婉兒、?劉采春?、薛濤?、李季蘭、?魚玄機、?李冶,其中上官婉兒和薛濤、魚玄機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就不說了。
我們說一下李治,李治是唐朝詩壇上享譽盛名的女詩人,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召見。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李治容貌俊美從小就顯露詩才,六歲的時候就寫下一首詠薔薇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架卻",諧音"嫁卻"。當時他的父親當時認為她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后恐為失行婦人。
結果真的如他父親所言,李治成年之后私生活比較糜爛,當然這只是在當時看來李治的行為離經叛道行為不端。其實唐朝的著名才女私生活都比較遭人詬病。
從春秋到唐朝出現的才女其實不多,才女真正多起來還是在宋朝開始,宋朝最出名的才女就是李清照了。她是婉約詞派代表,我們中學課本上都有李清照的詩詞,歷史上對李清照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到明清時代出名的才女就更多了,這個時期還衍生出兩個流派的女詩人,一個是閨秀派詩人一個是名妓派詩人,明朝的時候名妓派詩人名聲是最響亮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秦淮八艷了。
秦淮八艷當中的柳如是、李香君、董婉兒、陳圓圓等等都是轟動一時的人物,其中柳如是嫁給錢謙益之后多次替錢謙益寫詩。
明朝之所以是名妓派詩人比較出名是因為明朝的士子喜歡逛青樓,這些名妓耳濡目染和這些才子交流久而久之就學得滿腹經綸,后來青樓根據風向著重培養青樓女子詩詞方面的能力,好讓她們和那些名士有共同語言。
到了清朝那些才子都不去青樓了,青樓自然也就不著重培養青樓女子詩詞方面的能力,反倒是閨閣派繁榮起來。閨閣派的詩人都是以家族為團體,組成一個個文人圈子,因此閨閣派的詩人都是沾親帶故的。
明末清初的女詩人沈宜修、?葉紈紈、?葉小鸞就是母女,葉小鸞的姑姑、姨母、表姐等等都是當時比較出名的閨閣派詩人。
葉小鸞流傳下來的有詩集《返生香》,比較可惜的時候葉小鸞在快要出嫁的時候郁郁而終。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在唐以前歷朝歷代才女都是比較少的,到宋以后才大批量的出現,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問題要從個個歷史環境來看,唐朝以前認為女孩子吟詩作賦是心思不定的表現,不符合女子的行為規范。女子要學的正道是歌舞。就像李治,李治六歲的時候做了一首詩,被她父親說是心緒亂,長大后恐為失行婦人。
當時的人認為能歌善舞才能夠吸引男人,看歷史劇大家應該知道唐以前出名的女孩子都是以歌舞見長的,不管是西施、貂蟬、昭君、衛子夫、趙姬、趙飛燕、楊玉環都是能歌善舞博得男人的喜歡。
宋朝以后才女之所以大批量的出現主要是科舉制度的盛行。
一方面科舉制度盛行導致宋朝所有的家庭都將男孩子關在家里讀書,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請家庭教師教自己的孩子,但是沒有條件怎么辦呢,只能自己教。
不過不是父親教而是母親教,因為父親要外出工作養家啊。母親就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至少孩子的啟蒙教育是要負責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就是她母親教出來的,歐陽修早年家里非常窮困,買不起筆墨紙硯也沒錢找家庭老師更上不起學,他母親只好自己在家教育小歐陽。
歐陽修的母親在院子里以沙為紙、以棍為筆教導小歐陽讀書習字,歐陽修也爭氣小小年紀就高中進士光宗耀祖。
歐陽修的事跡被人廣泛傳播之后激勵了整個宋朝的寒門學子,從此宋朝開始加強對女孩子的教育,有了這個基礎出現宋朝出現才女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
明清時代延續了宋朝的傳統,不再要求女子無才便是德,那些大家閨秀在閨房之中組成一個個小小的文學學習小組,然后通過姻親關系組成文學圈子,慢慢的衍生出閨秀派詩人。
另一方面科舉盛行導致讀書的人也多了起來,各種書院、私塾遍地開花,這些文人學了一肚子詩詞歌賦總要有地方發泄啊。
不知道是誰發現可以再青樓面在青樓女子面前秀自己的文采,于是文人雅士蜂擁而入,最出名要屬柳三變了。
青樓為了迎合這些文人雅士的自然加大對青樓女子的培養,慢慢的形成了名妓派詩人,這一派到明末秦淮八艷時期達到巔峰。
也就說說中國古代不是一開始就鼓勵才女的,相反在宋以前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后來才變成女子有才才是德。這都跟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系,是科舉制度造就了才女這一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