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現剩下100天。回過頭看這些年,如果沒有考研折騰一下,我可能很難搞明白我到底學到了什么知識。
大一和大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精力放在了我熱愛的記者團,時常熬夜、周末回不了家、臨時有任務毫不猶豫地逃課,我樂在其中。還有百分之二十的精力放在玩耍上,剩下百分之十五,幸好我拿出其中的一半放在學習上。大學四年除了古代漢語,其他科目安然飛過及格線。我冒出考研這個念頭的時候,我有些懷疑自己,常常對身邊的朋友說:“我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能力。”我很難坐得住,靜下心來學點知識。
去年三月我開始出入自習室,在一兩個月的適應下,我慢慢找回了學習的感覺。那是我知識積累得最迅速的一段時期。前兩年沒在意的知識都一股腦往我腦袋瓜里塞,一種“我到底錯過了多少”的感覺油然而生。經過一年的自學,我建立起了專業知識的結構,學到了一些用于應試的皮毛。
對外漢語專業(或許現在全部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首先要求我們掌握漢語基礎知識、語言學,其次是中國文化、外國文化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然后是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這三方面構成了大學主修課程體系,成了大學最應該掌握的知識。
首先是漢語基礎知識,這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我喜歡現代漢語和語言學這樣邏輯緊密、有意思的學科。這也受我的現代漢語老師薛老師的影響,我是愛上他的課的,即使他操著一口夾帶濃重山西口音的普通話,把魯迅說成LOU XIONG。除此之外,他身上總是散發著人格魅力,后來我才聽說,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調去更好的學校,他之所以還留在這人是因為只有我們學校答應給他夫人安排行政工作。他說語言學是邏輯非常嚴密的學科,他并不幽默,但在他的課上總是能感覺到趣味。現代漢語這一門課系統的講了現代漢語的語音、詞匯、漢字、語法、修辭等等,讀了黃廖本五遍還是只能略知皮毛,難以把知識刻在心里。古代漢語我是提不起任何興趣的,大概是因為它本身難懂,再加上老師無趣最后掛科也是理所應當。
接著是文化方面的。從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對西方文化幾乎一無所知到最后能簡單回答一些文化問題,并能在生活中發現一些文化現象并結合所學,我慶幸選擇了考研這條路,這完完全全是一次自我提升的美好體驗。
最后是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教學方面的東西最是枯燥,常常看到的詞是原則、內容、方法,忍耐著看了三四遍才發現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雖然暫時不能學以致用,但至少看到了一些基本方向。
我給自己做的職業規劃(或者說是幻想以后想成為怎樣的人),實在是離不開以上這些積累。漢語國際教育這條路并不好走,唯有邊走邊學。學無止境,對于實踐所需的知識我掌握的并不完整,仍需要提升。我感謝老師們,即使我可能沒好好聽過你的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