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忙著上線的事,加上頻繁的出差,結果不出意料的拖更了。
這兩個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B端的產品經理,就要把公司\客戶當作產品去經營,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很像CIO。
1. 產品經理的邊界到底在哪?
首先,無論做什么產品,產品經理永遠是產品的源動力。這個,和誰怎么看待產品經理的職責沒有任何關系。
這個是經濟學的一個神秘曲線,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高附加值的東西永遠產生在兩端:研發和市場。
- 沒有研發就只能做生產代工,賺辛苦錢。
- 沒有市場就生產,產品只能過期作廢廉價處理。
那么從產品經理的角度,在兩端去加強建設,無疑是更有價值的。有人可能會說,品牌、服務、市場、營銷自然會有人去做,但事實卻是:有人做卻不同頻。所以在產研過程中,總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違和感。
好的產品負責人,會站在這兩端去看問題,關注產品的定義,也關注產品的商業化和服務,對于生產應該是百分百的信任和配合。
2. 研發側應該如何切入?
周末去商場,看到這樣一家店。
全店的SKU不超過10種,統一售價,貨架及倉庫,尺碼順序放,沒有包裝盒,以及超級寬敞的店面。
進店的人目測80%被轉化(包括我自己),原因很簡單:
- 店面就是廣告。
- 沒有選擇困擾,進店就是有意向。
- 沒有吵擾的店員服務,自助式服務帶來了很好的購物體驗。
- 產品確實有特點。
從這個體驗來看,產品側最重要的切入點,不是自己怎么看待產品的創新,而是客戶怎么看;產品經理是要為這種產品的創新和嘗試設計合理可行的通路。
3. 市場側的通路如何建立?
相較于產品本身的研發,在創新型 \ 探索型 \ 早期 業務中,如何把產品交付到需要用戶手上更值得產品經理關注和投入時間。
Step 1 - 選擇合適的產品
從市場和客戶的角度來看新業務的產品,他會關注幾個點:
- 新產品和老產品的區別,從產品層級、品牌調性、功效、價格區間等消費領域的視角來看待產品。
- 這個產品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 這個產品能否代表企業開始進駐某個全新的市場?
所以反過來,選擇產品的邏輯其實是在說服市場和消費者,并且讓他相信你能做這個。再結合公司本身的情況和特點,做如下判斷:
- 是否需要全新的品牌?
- 單品還是多品?
- 產品的調性和種子用戶群體是誰?
Step 2 - 尋找最佳交付途徑
由于跨入了新的領域和業務,這個并不會帶來多少附加值的交付過程往往會面臨更多的阻力:
- 尋找合適的技術、供應商。
- 流程、質量管理的更新。
- 對承接新業務團隊的評估。
- ...
這些市場和客戶雖然并不關注,但是這個環節直接決定了市場端的體驗和感受,因此:
- 技術、供應商的方案先進性是首選,而成本不是。
- 流程和質量改進要先行,要和老品保持一樣的高水準甚至更好。
- 新團隊確定能給這個新產品帶來活力,不要過多的受制于老業務的既有團隊管理模式。
- ...
這里面很多點,之前我都沒想通,但在產品的角度,用戶是檢驗一切的標準,所以生產交付環節的所有一切沒有什么是不能調整的。
有疑問的時候,想想你的用戶,他們會因為你的種種妥協而接受一個不好的方案嗎?
Step 3 - 給新的市場通路賦能
相較于產品較長的生命周期,市場端的變化更加頻繁,已有通路效果不明顯,新的通路建設需要周期。那從產品的角度,為市場端的新通路賦能就是唯一能提效的工作。
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新產品通過層層阻力交付到用戶手中,用戶是不關心路徑如何的,但是產品需要。產品需要解決:
- 產品如何交付到用戶手中?電商、經銷商、社交、媒體等各個渠道,產品需要對他們的通路效率有足夠的了解和把控。
- 產品的反饋到底如何?用戶的使用行為、主動反饋都需要有效的收集。
- 產品的問題如何解決?從產品到經銷渠道,到服務體系,每個環節都要有有效的解決手段。
縱觀這三點,可能會需要交付:
- CRM類產品
- 用戶行為分析產品
- 服務支持類產品
- 輔助完成營銷及運營類的產品
是不是很龐大,這么做會不會太重?還是那句話,做新的事情本來就不容易,用戶會不會因為這些問題沒有解決而理解你呢?
4. 小結
緊張的產品生活總是會在愉悅、焦慮間切換,把握住產品的底線 - 你的用戶,對自己殘忍點。
See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