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現象:
有位朋友傾其所有進入股市,每次見面都談收益情況,而對房產絲毫沒有興趣,咬定它是中國經濟最大的泡沫,總會有破的一天;恰好相反,還有個朋友,每次吃飯只談樓盤,對股票不屑一顧,連開戶了解的興趣也沒有,總認為那是國家的蓄水池,是大莊家的利益場。
在“得到”的付費專欄上也是一樣。有的人不僅自己付費訂閱,還推薦給家人和朋友,并樂于為他們完成購買;也會有一些人(更可能是大多數),對其嗤之以鼻,認為網絡上免費的內容都還看不過來,付費訂閱就是不可理喻。
可見,當我們面對同一件商品時,有的人為了能夠買到而欣喜若狂,而有人卻談其色變,唯恐避之不及。為什么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行為呢?
本周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其實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應該選擇為什么“付費”。
人人都是付費者
同一件商品,你認為有價值,而他人卻無動于衷,這其實與我們的決策模式有關。
大多數人的消費決策模式是:
付費=需求>金錢
解釋一下:當我們判斷某種需求的價值超過(大于)所需要支付的金額時,我們就會傾向于選擇付費購買。
在這種消費決策模式下,我嘗試著總結出四種常規形式,你也可以參考對比一下,看看在自己身上有哪些付費行為:
1、逐利需求決策
這個很好理解,無非就是實現我們個人資產的收益最大化。通過投資股市、房地產、P2P、基金、存款等,以較低成本+固定時間+一定風險換得更高的收益。我們希望資產保值,渴望額外升值,所以我們主動為此付費,即便有風險也判斷是值得的。這就是理財產品持續火熱的根本原因之一。
2、情感需求決策
我的父母有一個消費習慣:他們不大舍得為自己買較貴的商品,然而在為我買單時卻是不計成本,我相信很多家長也同樣如此。無論是在教育,還是購房時,他們都會很樂意的傾盡一生積蓄。
為你所愛的人付費,這是我們的情感需求。現在我也能體會到這種付費的樂趣了:當他們快樂時,我會比自己快樂還要更快樂一些。這句話有點繞,慢慢理解吧。
當有一天你開始為父母、為孩子、為愛人的喜好而買單時,那種快樂也是無以言表的。
3、自我需求決策
我們還有更多的決策行為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從基本的吃、穿、住、行到文化、知識、嗜好的滿足,我們都是在為滿足自我需求進行的付費。
同時,也出現了一批極力擺脫“低級趣味”的群體,他們在面子工程上不惜重金:滿足于擁有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跑車、奢侈的服飾等,錢多是錯咯?
所有的需求都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金字塔里,凡是存在的就有其道理,只是每個人的判斷和選擇不同而已。
4、最后一種:不買
不買,不管是什么都不買。付費的說完了,剩下的肯定就是不愿意花錢的。他們認為大部分商品和服務,只憑自己都能做到。凡是自己能做到的就可以省下來。無非是自己多動動手、多跑跑腿,還鍛煉了身體。然而,他們真的沒有付費嗎?
其實,是他們只看到了金錢成本,卻忽略了做事時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和注意力成本。
而后者往往比金錢更有價值,為了省錢,實際卻付出了更多,這就是缺少機會成本意識的結果。
以上四種付費行為都屬于需求>金錢的決策模式。然而,由于我們的需求差異,導致我們的決策行為不同。但只要我們綜合考慮金錢、時間和注意力時,就會懂得:為什么“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因為,我們人人都是付費者,不是付出金錢就是付出時間。
不可持續的付費模式
在上述的消費決策模式里,我們認為付費發生的前提是:需求的價值大于金錢的價值。但其實“需求”這東西并不靠譜,它可以在內生需求的基礎上自我升級,并極為容易的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比如:別人都付費購買的產品就是好的,別人有的我應該也要有。而商業本質不就是在不停的喚醒我們各種需求,誘惑我們付費嗎?
受“需求”影響,我們的行為習慣是:以勞動換取報酬(時間換金錢),再用報酬滿足需求(金錢換需求),即:
行為=時間—>金錢—>需求
你會突然發現,需求卻并不能換來時間,也不能換回金錢。“需求”只能是我們的動力,你不能說“我有需求,我就應該有金錢;我有需求,我就應該有時間”。這種單向交易無法循環起來,早晚會有斷檔的一天。即:你的需求無法永遠被滿足。
既然如此,那就證明我們的付費模式出現了問題。
可持續的付費模式
假設現在你已經擁有10億元資產,為了保持持續收益,接下來的你要如何做?
面對這個問題時,就像一位意外中了彩票頭獎的幸運兒一樣:“幸福來得太快,我還沒有準備好”。事實也證明,很多獲獎者和暴發戶一樣,因為沒有準備好,在經過一段無序和揮霍的生活之后,賭毒成癮過得比以前更加糟糕。
所謂沒有準備好,就是因為中彩票是一種沒有經過積累階段的商業模式,全憑運氣完成了。一旦運氣退卻之后,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往往只能依托他人(股票,地產,風投等),或者眼看資產貶值。
可見,建立一套“可持續的模式”,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模式可以是有效的商業模式,可以是領先的技術開發模式,是任何可建立競爭優勢的行為模式。落實到我們個人的行為上,就是進行持續不斷的能力提升和技能升級。
你的能力成長了,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更高的報酬;你的技術成長了,高效就能換取額外的時間。這樣一看,成長、金錢和時間就形成了一個可循環的模式。
所以合理的付費邏輯應該是:
可持續模式=成長>時間>金錢
成長是我們希望獲得的結果,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的最關鍵要素是:個人注意力的使用,所以公式等價于:
成長價值觀=注意力>時間>金錢
用金錢換取時間是超值的,用時間和金錢換取注意力也是超值的。我們在得到注意力之后主動用于自我能力和技能的提升,這種持續有效的成長才是最超值的。
付費是一種資源配置方法
成長價值觀=注意力(實現個人成長)>時間(可有效使用時間)>金錢
公式我們都懂了,然而當我們滿懷誠意和期待時,該如何運用呢?
所有的交易,都在追求以最小價值的資源換取最大價值的回報。“付費”作為一種交易方法,本質上是實現個人資源的配置最優化。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用金錢和時間盡量多的換取注意力。只要專注于個人能力的成長,付出的所有時間和金錢,最后都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未來。
專注與個人成長的建議:
1、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術
包括:語言能力、專業技術、思維能力、人脈質量、身體能力、心智模式等;再具體一點可以是:學習外語、練習編程、習慣閱讀、日常鍛煉,初期可以選擇一個方向作為突破口。
2、專注行動,持續鼓勵和反省
我們的新能力要體現在行動中,如果不是天才,也沒有好運,就要具有極度的耐心,不斷鼓勵自己行動,在反省中提升效果,這是能力變現的第一步。我們的目標是:在適當的時機,能夠做出具有影響力的事情。而這就是成長,就會幫助我們收獲財務自由和時間自由。
3、讓新價值觀循環運轉起來
持續總結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做為一名聰明的付費用戶,成為回報率最大的注意力投資人。
4、付費不是唯一的資源配置方法
付費只是優化個人資源(時間、金錢、注意力)配置的一種方式,其他方法還有:人脈、資訊、權利等,用好其中一種,都會有足夠的優勢。只是付費是最容易上手、最有效果的方法。
關于付費內容的總結
通篇內容都是在論證一個簡單的道理:付費,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個人成長:
1、所有資源優先傾注于個人的能力成長;
2、付費不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而是實現個人資源優化配置;
3、要有耐心的使用注意力,能夠把握機會做出具有影響力的事情;
4、以個人能力打造個人影響力,這是當代社會最具價值的個人資源;
最后,如果你不認同個人成長是最大的價值,那么以上內容全是錯的。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