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Chalmers有計算機背景,所以在讀哲學期間做了一些這方面的事。那時他讀很多論文,而每讀一些,他就會給這些論文建一個目錄,放在網上讓其他人也能看到,這個網站成了現(xiàn)在的philpapers.org的原型。多年前,我用這個網站的時候,它會提供一些論文的鏈接,不過鏈接的網站究竟是個免費網站還是付費網站就看情況了。不管怎樣,我也是用過這個網站看了好幾篇自己想看到的論文的。
至于哲學上的學習,Chalmers說過,最大的收獲有兩個,一個是先驗哲學方面的,另一個是模態(tài)邏輯的。先驗哲學我想指的是笛卡爾到康德,謝林的那些想法。他發(fā)現(xiàn)雖然科學日新月異,很多古老的想法卻依然能站得住腳,不像他一開始想象的那么備受沖擊。至于模態(tài)邏輯,幾乎就是區(qū)分一個人是英美分析哲學界這個圈子以內還是以外的一種技能。這是一種精確表達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學問。既然我身處學院外,自然也不是很懂得這方面,不過希望有空可以把Kripke的《命名與必然性》看一看。
我想正是這些學習和思考,使他重新思考了“在一個純粹物理的世界里,意識究竟如何是可能的”這個問題。而他后來的思想就是比較偏向非還原論的。
1989年,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寫了一本叫《皇帝新腦》的書,這本書大開腦洞,從心靈哲學講到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圖靈機,再講到量子力學。在作者看來,這些表面上不相關的領域,實際上是相互聯(lián)系的。到了90年代,Chalmers看到了一個叫做“通往意識科學之路”會議的廣告,這個會議在Tucson舉辦,他一開始也沒想那么多,就投了一篇會議文章過去。在那篇文章中,他區(qū)分了意識研究的“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
所謂容易問題,就是大腦如何進行模式識別,如何對模式做分類,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如何控制行為等等;而困難問題,就是大腦如何產生感受,為何如此這般的一個視覺、聽覺、觸覺處理系統(tǒng),轉化成我們的主觀感受這樣的問題。
實際上,困難問題確實很難,容易問題也一點都不容易,至少直至今天我們依然遠遠沒有完全解決“容易問題”。只不過容易問題是“看得到希望解決的。”
這個Tucson會議直到今天還在舉辦,是一年一度意識科學的盛會,通常是一年在Tucson,一年在世界各地,就我所關注的這段時間,有一年在芬蘭,另一年在印度。這個會議表面上看不是什么正經的會議,有很多娛樂活動,還有露營野炊之類的,還有一年一群人把大頭貼貼在一張海報上,放在會議的官網。找到了這張圖,順便貼上去吧。
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這件事很出乎Chalmers的預料,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是說了一些人盡周知的事情。對比起他中二年代時雖然覺得自己好像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和別人說時別人都不特別當回事,正應了那句古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科學美國人》派來了記者介紹了這個會議,并且粗暴地解讀了Chalmers的觀點:“科學無法解決‘困難問題’,哲學可以”,Chalmers自然不高興被這么粗暴地解讀。所以他為《科學美國人》又寫了一篇文章。
1996年底見證了AI領域的一件盛事,就是電腦程序“深藍”戰(zhàn)勝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這件事可能比去年(還是前年?)Alpha Go大戰(zhàn)李世石還要轟動,因為那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位作家在《時代》寫了一篇有關人工智能的意識的文章,而這篇文章引用到了Chalmers的觀點,所以Chalmers一下子從一個博士畢業(yè)找不到終身教職的博士后,變成了一個名人。
插點題外話,國外博士畢業(yè)找不到終身教職是正常現(xiàn)象,終身教職本來就遠少于博士,我估計中國以后也是這樣子的。如果找不到終身教職,要不就像Chalmers那樣做個博士后,算是可以領一些不多不少的薪水,要不就轉行,像他的好朋友Rosenberg那樣。
因為Chalmers先在媒體那里成名,而實際上從學院里來說,也不過是個剛博士畢業(yè)的青頭,他在Tucson會議上的那篇文章,也不過是說了一些學院里眾所周知的事實,所以一開始,學院里對他有較為負面的評價。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承認他的書確實是嚴肅的著作。
Chalmers寫過不少學術著作,其中有《有意識的心靈》,這一本有中譯本;此外還有《意識的特征》,《建構世界》這些書。Chalmers的寫作風格是很濃烈的學院風格的,換句話說,比較枯燥難懂的寫法。雖然心靈哲學有過很多思想實驗,但沒有一個思想實驗是源自Chalmers,也足見他做哲學的風格是比較不生動的。
有一個思想實驗和他緊密相聯(lián)系,就是“僵尸”這個思想實驗,很多人誤以為這個概念是他發(fā)明的,其實不是,只不過他在論述這個話題時最詳盡徹底。
2004年,他回到了澳洲,并且拿著澳洲國立大學給的錢辦了一個意識研究中心。也在同一年,他認識了一個身兼軟件工程師和心靈哲學研究員的年輕人Bourget。兩個人合作做了Philpapers這個網站。剛辦這個網站時,甚至有學術出版商質疑他們是否竊取了材料,后來證明了只是一場誤會。后來那個學術出版商還成了Philpapers這個網站的支持者之一。
直到現(xiàn)在,Chalmers經常在各種哲學主題的媒體上露臉,他說過被采訪要比寫書容易得多。他既在TED上做過演講,也接受過Closer to Truth的采訪,這是一個以探討哲學問題為主的視頻訪談節(jié)目,分為三大主題“上帝,宇宙,意識”。另一個采訪過他的是partially examined life。partially examined life這個詞取自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這是幾個從學院里出來的年輕人做的podcast,雖說訪談相當輕松,還是維持了一定嚴肅的標準,比如說,每一期的podcast都會提供閱讀材料。
本篇人物傳記主要的材料源自一個以采訪哲學家為主題的網站What it is like to be a philosopher。